医生有话说(67)︱胡豆飘香季 孩子皮肤发黄当重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5:14 2

摘要:每年春季,儿科病房里总会出现皮肤苍黄、解酱油色小便的小朋友,甚至因为病情严重进入ICU。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食用了胡豆而生病。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聊一聊春季儿童易得的蚕豆病到底是什么病。

每年春季,儿科病房里总会出现皮肤苍黄、解酱油色小便的小朋友,甚至因为病情严重进入ICU。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食用了胡豆而生病。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聊一聊春季儿童易得的蚕豆病到底是什么病。

本期话题

基因里的“定时炸弹”――蚕豆病

本期栏目,来自绵竹市人民医院儿科的副主任医师杜娟,就为大家揭开基因里的“定时炸弹”――“蚕豆病”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蚕豆病”?

人们常说的“胡豆黄”也叫“蚕豆病”,学名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简称: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部分人体内缺少G-6-PD这种物质,而蚕豆中含有蚕豆嘧啶、异胺基巴比妥酸等具有氧化作用的物质。缺少G-6-PD的人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后,体内红细胞会变得僵硬且脆弱,进而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黄疸,通常在1-2天内发病。

该病在云贵川、两广地区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9岁以下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蚕豆病有时隐匿性很强,许多患者全然不知自己患病。

“蚕豆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于进食蚕豆后24-48小时内发病。早期症状有厌食、疲劳、低热、恶心、不定性的腹痛等症状。接着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迅速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该病发病与否、病情轻重与吃蚕豆的数量无关,有时只是吃1-2粒也难幸免,有的患者甚至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都可能发病。

“蚕豆病”预防大于治疗

家长朋友们具体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预防“蚕豆病”的发生呢?

1、进行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可避免患儿因接触诱因而发生溶血风险。

2、筛查阳性需复查,确诊后需终身避免食用蚕豆和禁用药品。

由于“蚕豆病”确诊后将伴随孩子一生,既不会减轻,也不会消失。因此,若家中有“蚕豆病”的孩子,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1)饮食禁忌清单:日常生活中,绝对不能食用蚕豆及其制品,例如豆瓣酱、蚕豆制成的酱油、怪味胡豆等。

(2)用药安全:如果孩子生病就医,一定要告知医生有“蚕豆病”史。在给孩子用药前,务必要仔细查看说明书,留意是否有标明“蚕豆病”“G6PD”“溶血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字样。禁用医药类包括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栓、乙酰苯胺等,还要避免大剂量维生素C;禁用中药类包括金银花、川莲、牛黄粉、珍珠粉、七厘散等。同时要避免接触樟脑丸。

3、患儿母亲哺乳期也需忌食蚕豆,避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蚕豆病虽无法根治,但可以积极预防,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精准检验明确诊断,严格避免诱因并进行科学临床管理,患者可完全避免溶血发作,享受健康生活。

医生有话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科学告诉我们多数疾病是由生活观念、个人习惯、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

四川日报全媒体“川观拍客”推出《医生有话说》健康科普栏目,向大众传播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医学知识,全方位覆盖满足各类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诉求,解答当下常见疾病和季节性多发病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和预防各类疾病,保持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

策划 ︱ 毛漫丁 谭曦 肖雨杨

执行 ︱ 肖雨杨 赵萤 卢春阳

川观拍客 ︱ 洪智浩

编辑 ︱ 赵萤

海报 ︱ 何涛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