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年惊现重要记载!雕版印刷起源之谜终于有解?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6:22 4

摘要:开皇十三年(593 年),看似平常的年份,却因隋文帝一道崇佛诏书,在印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诏书中 “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短短八字,犹如暗藏密码 ,经明代学者陆深解读,成为雕版印刷最早的官方记载线索。在那个佛教兴盛的时代,隋文帝希望通过雕撰佛像和佛经,弘

开皇十三年(593 年),看似平常的年份,却因隋文帝一道崇佛诏书,在印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诏书中 “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短短八字,犹如暗藏密码 ,经明代学者陆深解读,成为雕版印刷最早的官方记载线索。在那个佛教兴盛的时代,隋文帝希望通过雕撰佛像和佛经,弘扬佛法。“雕” 字指向雕刻木版,“撰” 则可理解为制作,合起来便是通过雕刻木版来印制佛像、佛经,开启了大规模复制佛教文化载体的先河,这一发现让雕版印刷的源头有了确切的文字追溯。

雕版印刷并非横空出世,在此之前,古人在印章和墨拓石碑技艺中已摸索许久。早在春秋战国,印章就被广泛使用,人们将文字反刻在印章上,蘸墨盖印,便能在纸张或其他载体上留下清晰正字,这一过程蕴含着雕版印刷文字反刻与复制的基本原理。而墨拓石碑技术,是将浸湿的纸张铺在石碑上,轻捶使纸陷入字凹处,再用墨轻轻拍打,让石碑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复制到纸上,实现批量获取文字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隋朝,纸张生产技术成熟,纸张产量大增且质量提升,为大规模印刷提供了优质承载物;墨的制作工艺改良,色泽黑亮、持久不褪色;雕刻工艺在建筑、佛像等雕刻实践中愈发精湛。此时,社会对书籍、宗教经文的需求日益增长,已有技术难以满足,雕版印刷在长期技术积累与迫切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顺势登上历史舞台 。

在探寻雕版印刷源头时,汉代说是较早被提出的观点。东汉延熹八年(165 年),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山阳高平县人张俭因弹劾中常侍侯览及其母的罪恶,得罪了侯览,侯览怀恨在心,指使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朝廷于是 “刊章讨捕” 张俭 。对于 “刊章” 的含义,元人王幼学在《纲目集览》中解释为 “刊章,印行之文,如今板榜”,他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早期印刷品的东西,如同放大版的印章,通过印刷来快速传播通缉信息 。

这一说法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清人郑机在《师竹斋读书随笔汇编》中就赞同此观点,提出 “印板不始于五代”,认为雕版印刷在汉代已有雏形。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有学者指出,从当时的技术和社会背景来看,“刊章” 更有可能是将诏书内容刻写在木板或竹简上,然后张贴公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雕版印刷。因为雕版印刷是一个复杂的工艺,需要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再进行刷墨、铺纸、印刷等一系列流程,而 “刊章讨捕” 的紧急性或许更倾向于简单刻写公示 。虽然汉代说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为雕版印刷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个早期的思考方向,拉开了这场千年争论的序幕。

唐代中后期,雕版印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渐从宫廷、寺院走向民间大众生活。唐文宗太和九年(835 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向朝廷奏报:“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大意是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等地,民间私自用雕版印刷日历在市场上售卖,每年官方还未颁布新历,民间印的日历就已流行天下 。这表明在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已相当普及,连普通百姓日常所需的日历都能通过雕版印刷大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可见其技术成熟度和传播范围 。

如果说民间日历只是雕版印刷普及的一个侧面,那么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咸通九年(868 年)的《金刚经》,则是唐代雕版印刷技艺登峰造极的代表。这部《金刚经》由 7 个印张粘接而成,全长 488 厘米,卷首有一幅精美的释迦牟尼说法图,经文内容清晰,字体工整秀丽,墨色均匀,雕刻刀法细腻娴熟 。它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明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更以其精湛的工艺,向世人展示了唐代雕版印刷在图文雕刻、印刷质量上的高超水平,证明此时的雕版印刷绝非初创阶段,而是经过了长期发展,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从民间日历到《金刚经》,唐代雕版印刷在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上都取得了巨大飞跃,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在文化领域,雕版印刷却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这主要得益于冯道主持的儒家九经雕刻工程 。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时任宰相的冯道鉴于当时儒家经典版本混乱、文字舛误等问题,与同列李愚委派学官田敏等人,以西京郑覃所刻石经为蓝本,进行雕版印刷,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耗时 22 年,最终完成了儒家九经的刻印,史称 “五代监本九经”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官方刻书行动,所刻经书质量上乘,校勘精细,成为后世儒家经典的重要版本依据 。

这次官方刻书行动影响深远,它将雕版印刷从民间自发行为提升到官方文化工程层面,使得雕版印刷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同时,官方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刻印,也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刻工和印刷工匠,为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冯道并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此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只是在五代时期借助官方力量,实现了规模化、正规化的应用,开启了印刷业新的发展阶段 。

隋朝说之所以备受学界认可,593 年隋文帝诏书中 “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的记载是关键证据。从技术层面来看,隋朝具备了雕版印刷诞生的充分条件 。在书写材料上,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经过数百年发展,到隋朝时纸张的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大幅提高,纸张质地轻薄、柔韧,便于书写和印刷,为雕版印刷提供了理想的承载物 。在复制技术方面,墨拓石碑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已广泛应用,人们通过墨拓能将石碑上的文字、图案复制到纸上,这一技术与雕版印刷在原理上相通,只是石碑文字是正写,雕版文字是反写 。同时,印章技术也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启示,印章上的反刻文字蘸墨盖印后能呈现正字,这与雕版印刷的文字反刻和复制原理一致 。

从社会文化需求来看,隋朝时期佛教兴盛,隋文帝大力推崇佛教,全国各地广建寺庙,僧尼数量大增,对佛像、佛经的需求量急剧攀升 。传统的手工抄写方式效率低下,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需求,急需一种高效的复制技术来大量印制佛像和佛经 。在这样的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背景下,593 年的诏书表明,隋朝已开始运用雕版印刷技术来雕撰佛像和佛经 。再结合初唐时期大量出土的印刷佛像、佛经遗存,可以合理推断,隋朝是雕版印刷从技术雏形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转折点,593 年的记载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雕版印刷起源的秘密,成为其诞生的有力证明 。

走进古代的雕版印刷作坊,就如同踏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工厂 。选料环节至关重要,工匠们会精心挑选枣木、梨木等质地坚实、纹理细腻的木材 。这些木材锯成合适大小的木板后,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去除水分,防止变形。接着,便是精细的打磨工序,使木板表面光滑平整,宛如一面平整的镜子,为后续雕刻做好准备 。

书工们将需要印刷的文字工整地反写在薄纸上,每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文字的敬畏 。写好后,小心翼翼地将纸张贴合在木板上,让文字的痕迹透过纸张,清晰地印在木板上 。刻工们登场了,他们手持刻刀,眼神专注,顺着文字的笔画,一刀一刀地雕琢 。刻刀在木板上穿梭,木屑纷飞,他们剔除空白处,让文字和图案以凸起的阳文形式留在木板上,每一道线条都凝聚着刻工的精湛技艺和耐心 。

印刷时,先将墨汁均匀地涂抹在雕版上,墨色在凸起的文字和图案上晕染开来,散发出独特的墨香 。随后,一张洁白的纸张轻轻覆盖在雕版上,工匠们手持棕刷,均匀而有力地刷印 。棕刷的每一次起落,都仿佛在与纸张和雕版对话,将墨汁从雕版转移到纸张上,文字和图案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刷印完成后,轻轻揭起纸张,一张承载着文化的印刷品便诞生了 。从木板到典籍,这一系列工序紧密相连,每一步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

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依靠人工誊抄 。抄书是一项极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一个熟练的抄书匠,一天也只能抄写几千字,而且在抄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雕版印刷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一块雕版制作完成后,可以反复印刷,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效率 。以一部普通的书籍为例,若采用人工誊抄,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定数量的复制;而使用雕版印刷,只需几天时间,就能印刷出成百上千本,真正实现了 “一本万利” 。

雕版印刷的广泛应用,使得知识和文化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在唐代,佛教经典通过雕版印刷大量流传,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佛法;宋代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也借助雕版印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但雕版印刷并非完美无缺 。刻版过程极为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旦在雕刻过程中出现错误,哪怕只是一个字刻错,整个版片都可能报废,需要重新雕刻,这不仅浪费了材料,还耽误了时间 。而且,大量的版片存放也是一个难题,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还需要精心保管,防止虫蛀、受潮等损坏 。此外,雕版印刷缺乏灵活性,若要对书籍内容进行修改,就需要重新雕刻版片,成本高昂 。正是这些局限,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印刷技术,为后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埋下了伏笔 。

593 年雕版印刷的记载,犹如一颗文化的火种,点燃了知识传播的熊熊烈火,开启了从 “手抄时代” 到 “复制时代” 的伟大变革 。在佛教盛行的隋代,雕版印刷成为传播佛教文化的强大工具 。无数佛教典籍通过雕版印刷,从寺院走向民间,走进千家万户 。原本稀缺的佛经,如今得以大量复制,让更多人有机会聆听佛法的智慧,佛教信仰也因此在民间迅速生根发芽 。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经典也借助雕版印刷的力量,走出了贵族和士大夫的书房,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民间天地 。在唐代,雕版印刷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诗词、历书、医书等各类典籍纷纷通过雕版印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作,通过雕版印刷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瑰宝 。历书的雕版印刷,让农民们能够更方便地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医书的传播,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知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华文化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 “扩容”,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了广大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

雕版印刷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代表,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文明使者,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它首先跨越国界,传入朝鲜和日本 。在朝鲜,高丽穆宗时期(998 - 1009 年)就开始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经书,佛教文化在朝鲜半岛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日本也在公元 8 世纪左右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用于印制佛经 。日本宝龟元年(770 年)曾印《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即《百万塔陀罗尼经》)等四种经 100 万卷,分藏于 100 万座小塔里,置于 10 大寺院内,这些印刷品见证了雕版印刷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

随后,雕版印刷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在传播过程中,它为欧洲的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灵感 。1450 年前后,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谷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从亚洲到欧洲,雕版印刷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促进了各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 。593 年的一纸诏书,不仅仅是佛教传播的一个印记,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雕版印刷从这里启程,历经千年的演变,见证了无数次文化的繁荣和技术的革新 。直到今天,它依然以 “活化石” 的姿态,静静诉说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灿烂 。它的故事,是对中国先民无穷智慧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精神的永恒礼赞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