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记者走进忠县,在一片300余亩的森林中,绿意盎然的蔬菜园、鸡鸣犬吠的养殖区与躬身劳作的康复患者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这里不仅是重庆市首个示范性精神患者农疗康复基地,更是忠县创新构建“医院—农疗基地—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的核心阵地。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4月24日,记者走进忠县,在一片300余亩的森林中,绿意盎然的蔬菜园、鸡鸣犬吠的养殖区与躬身劳作的康复患者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这里不仅是重庆市首个示范性精神患者农疗康复基地,更是忠县创新构建“医院—农疗基地—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的核心阵地。
去年9月,重庆忠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县。通过打破传统医疗与康复的壁垒,这座山水之城正为精神障碍患者开辟一条回归社会的温暖之路。
破局:从“单向治疗”到“闭环康复”
忠县拥有近百万人口,其中一般性精神障碍患者超5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近5000人。面对基层资源匮乏、患者“住院—出院—再住院”的恶性循环,当地以“破壁垒、强联动”为突破口,累计投入500余万元改造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并专项投入300万元打造农疗基地,整合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及社会力量,形成“患者+医院+农疗基地+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康复服务体系。
依托重庆三峡民康医院的专业力量,忠县组建40名县级专家与150余名技术人员的服务团队,成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并推动29个乡镇(街道)实现“渝康家园”站点全覆盖,构建“1+1+29+N”服务网络。通过畅通转介绿色通道,患者经专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系统评估后,可精准匹配至医院、农疗基地或社区康复机构,真正实现“医疗—康复”无缝衔接。
创新:农疗基地唤醒生命潜能
“播种希望,收获新生”——在忠县农疗康复基地,这句话成为现实。基地内设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果木栽种等六大功能区,开发“农艺疗法+工娱疗法+运动疗法”复合课程。患者每日参与2小时农耕劳作,从培土施肥到采摘收获,劳动成为治愈焦虑、重建信心的“良药”。数据显示,患者焦虑症状缓解率达76%,农副产品年产值达20万元,既创造了经济价值,更让患者重拾生存技能。
赵君(化名)曾是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患者,狂躁时甚至攻击他人。2024年,经评估转介至农疗基地后,他在半年的田园劳作中逐渐稳定情绪,最终成功回归社会从事庇护性工作。类似案例不断涌现:基地累计服务患者200人次,帮助5人转介至医院、60人回归社区、8人实现就业。
深耕:精准服务织密社区网络
以乡镇“渝康家园”为枢纽,忠县委托社会组织组建“社工+医师+志愿者”服务团队,为618名患者量身定制“康复套餐”,涵盖服药训练、预防复发等9项服务,并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技能培训等4类帮扶。通过培育80人规模的志愿服务队伍,当地累计开展互助活动150场、个案服务102人,惠及患者及家属7000余人次。
成效背后是扎实的人才支撑。民康医院选派50名专技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与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并培训600余名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构建起“常态化培训+分片督导”机制,确保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如今,忠县100%街道、80%城市社区及52%乡镇已纳入康复服务网络,登记在册患者规范服务率从20%跃升至72%,4028人实现电子化档案管理。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农疗让患者在大自然中卸下心理负担,社区服务则为回归社会铺就台阶。”重庆三峡民康医院负责人表示。从冰冷的病房到充满烟火气的田园,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康复,忠县以“接地气”的创新实践,为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未来,这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康复新路,将继续照亮更多患者的重生之旅。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