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诊断HIV感染者。截至2022年底,我国仍有约16%的感染者未被诊断 [1],迫切需要更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感染者的发现效率。
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诊断HIV感染者。截至2022年底,我国仍有约16%的感染者未被诊断 [1],迫切需要更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感染者的发现效率。
HIV主要通过高危行为(无保护性行为和共用针具吸毒等)接触传播,追踪高危行为接触者能够提升检测针对性。借助病毒基因测序技术,分子网络分析成为有力工具,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HIV传播。
一、什么是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
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就是通过已发现的HIV感染者(称为指示病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追踪其高危行为接触者,并提供HIV咨询检测和转介服务 [2]。
换句话说,当发现一位HIV感染者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会像侦探一样展开双重追踪:
一方面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逐层挖掘高危行为接触者,绘制“亲密关系网络图”(见图1);
另一方面,通过基因测序比对病毒“指纹”,根据病毒基因的相似性和进化关系构建“分子网络”。
图 1 HIV/AIDS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 2 HIV/AIDS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调查流程图(图源:《HIV/AIDS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调查工作方案(试行)》)
二、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的实战优势
①提高感染者发现效率:云南省2018—2020年的追踪数据显示,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调查平均HIV阳性检出率为23.29%,远高于同期自愿咨询检测(3.69%)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咨询检测(0.23%) [3]。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这是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当流行病学调查遇上分子追踪技术,每一次精准定位都在挽救可能被感染的生命,每个传播链的切断都在为终结疫情积累胜算。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应该加大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整合流行病学调查、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大数据技术等方法,以期早期发现HIV传播。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 刘欢)
参考文献
[1] UNAIDS. The path that ends AIDS:UNAIDS Global AIDS Update 2023[EB/OL]. (2023-07-13)[2024-08-30]. https://www.unaids.org/en/resources/documents/2023/global-aids-update-2023.
[2] 刘欢, 金怡晨, 汤后林. 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45(5): 755-760.
[3]韩瑜, 安晓静, 马艳玲, 等. 云南省HIV接触者溯源及咨询检测实践探索[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2, 28(7):852-854.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