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胖,是因为懒。”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无数次?不动如山、嘴不停歇、减肥三分钟热度——仿佛体重超标这件事,只要靠毅力就能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提醒我们:把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自律”,真的太过粗暴。
“胖,是因为懒。”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无数次?不动如山、嘴不停歇、减肥三分钟热度——仿佛体重超标这件事,只要靠毅力就能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提醒我们:把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自律”,真的太过粗暴。
在现代医学眼中,肥胖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背后牵涉到基因、环境、激素调控,甚至还包括你出生前的“设定”。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所携带的基因、过去的减肥经历,都可能悄悄在决定你是不是更容易变胖。
有些听起来像玄学的说法,比如“星座决定胖瘦”、“风水决定身形”,背后可能真藏着科学的线头。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带你拆解隐藏在你身边的“肥胖设定”。
有些人饭量惊人、动作缓慢,却怎么吃都胖不了;而另一些人只要多喝一口奶茶,腰围就要升级一圈。这不仅仅是“命好”或“基因好”的问题,还可能和你爸妈在什么时候“造你”有关——准确地说,是你受孕那一刻,天气冷不冷。
2025年《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1]发现,母亲在寒冷季节受孕的孩子,成年后体内的棕色脂肪组织(BAT)活性更高、基础代谢率更旺盛,体脂更难堆积。而那些在温暖季节受孕的孩子,BAT活性则相对较低,容易囤脂增重。
参考资料[1]:寒冷季节受孕者更可能拥有活跃的棕色脂肪组织
这就带来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星座发现”:
巨蟹、狮子、处女座(6月~9月出生,冬季受孕)的人群中,有78.2%检测出高BAT活性,代谢优势明显; [1]摩羯、水瓶、双鱼座(12月~3月出生,夏季受孕)人群的BAT活性则仅有66.0%。 [1]棕色脂肪,是身体里的“燃脂小火炉”,能通过燃烧脂肪产热,维持能量平衡。研究推测,寒冷受孕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将“增强燃脂能力”的指令跨代写入身体代码中。这种机制甚至有个名字——受精前起源的健康与疾病理论(PfOHaD)。
所以说,“你是哪个星座胖型人”,也许真不是一句调侃,而是科学冥冥中留下的信号。
除了出生时间的“先天气”,你住在哪里,也在暗中影响你是更容易动起来,还是更容易囤脂。
现代研究发现,城市建成环境对肥胖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深远。你家楼下是绿地还是炸鸡店,出门靠步行还是靠打车,这些都在构成你独有的“城市命格”。
如果你住在一个绿地丰富、步道密集的区域,很可能命属“绿意养生派”:风生水起,属于“公园龙脉带”。研究指出,每增加1公里范围内的绿地比例,抑郁、心脏病和肥胖发病率都会下降。[2]绿地能让人自然而然多活动,也是调节压力、净化空气的“天然化煞器”。
而住在远离市中心、通勤时间长、生活节奏碎片化的城市边缘区域,则可能属于“都市混搭派”:看似繁华,实则风水混乱。文献指出,距离市中心越远,BMI越高、腰围越粗,不是因为人懒,而是活动机会、时间与空间都被挤压了。[3]
还有一种被称作“有序极简派”的理想命格,住在这里的人步行指数高、公共交通便利、街道连接顺畅。研究发现,居住在此类街区的人BMI平均更低,哪怕只是改成“步行+地铁”通勤,体重也能在几年内稳定下降。[4]
参考资料[2]:体重友好城市
当然,也别忘了城市里潜藏的“三煞”:[2-4]
光煞:夜间人造光太强,会扰乱生物钟,诱发代谢紊乱;化煞:空气污染影响荷尔蒙,助长脂肪合成;食煞:快餐密度过高,让人处处遇“诱”。所以,不是你吃得特别多,是你生活的城市命格出了“风水问题”。
当你瘦下来,体重回到了理想区间,你以为自己已经跟过去的胖日子彻底“分手”,却发现一口奶茶、一顿火锅就能让体脂“原地复合”,这可能是你身体里的脂肪细胞,根本没有忘掉你们的过往。
2024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5]发现:脂肪组织在经历肥胖再减重之后,保留着一段“难以释怀的记忆”,这是一种深层的、表观遗传层面的“记仇机制”。
参考资料[5]:脂肪组织的“记仇机制”:减重手术2年后(T1)依然保留肥胖时期的转录特征
研究团队通过脂肪活检和小鼠模型追踪发现,减肥后虽然脂肪体积变小了,但脂肪细胞的内核——那些负责基因调控的“情感记忆芯片”——依旧维持着肥胖时期的运行模式。包括脂肪合成、炎症反应、胰岛素通路等一整套“胖子记忆模板”,都没有真正清除。
这些改变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写进了细胞的“日记本”里——包括染色质的开放程度(ATAC-seq)、组蛋白修饰(H3K4me3、H3K27ac)和增强子活动状态,统统保留了过去的“胖时代记录”。[5]
一旦你再度接触高热量饮食,这些细胞就像碰到了旧爱的熟悉气息,迅速陷入“旧情复燃”模式:脂肪合成速度加快、能量储存更积极、炎症通路再度开启,胖得比从前更快、更狠。
这正是所谓的“溜溜球效应”:你以为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其实是身体从未真正放下。你在减脂,它在复盘;你刚瘦完,它就准备复胖。
科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药物或表观遗传干预“重启脂肪记忆”,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你的脂肪,比你更难忘记胖过的日子。
我们常把肥胖看作个人失败,但从星座代谢设定到城市命格布局,再到脂肪的“记仇机制”,这一切都在说明:体重的走势,有时并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你不是懒,也不是放弃得太快,而是出生前就可能被植入了“高风险设定”;生活的城市、走的街道、吃的环境、甚至减过肥的脂肪细胞,也都在悄悄左右你的战局。
所以,别再执着于“自律即胜利”的单一思路。真正有效的对抗,不只是饿自己几顿、跑几圈操场,而是从理解机制到重塑环境,再到长期策略的系统应对。
这是场不公平的战斗。但只要你知道敌人是谁,战场,就可以重划。
参考资料:
[1]Yoneshiro T, Matsushita M, Fuse-Hamaoka S, et al. Pre-fertilization-origin preservation of brown fat-mediat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humans. Nat Metab. 2025.Epub ahead of print.
[2]Verde L, Barrea L, Bowman-Busato J, et al. Obesogenic environments as major determinants of a disease: It is time to re-shape our cities.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4;40(1):e3748.
[3]Parise I.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obesity: You are where you live. Aust J Gen Pract. 2020;49(4):226-230.
[4]Oppert JM, Charreire 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Kopelman PG, Caterson ID, Dietz WH, eds. Clinical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2022:89-98.
[5]Hinte LC, Castellano-Castillo D, Ghosh A, et al. 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after weight loss. Nature. 2024;636(8042):457-465.
来源:你的医生朋友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