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阅读、写作与人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8:37 2

摘要:Deepseek短短数秒就能“写”一篇学术论文,Sora“制作”的广告短片成本可以忽略不计……AI掀起的技术海啸,最初带来惊艳,紧接着引发焦虑:人的思维、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都在被重新审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婧

Deepseek短短数秒就能“写”一篇学术论文,Sora“制作”的广告短片成本可以忽略不计……AI掀起的技术海啸,最初带来惊艳,紧接着引发焦虑:人的思维、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都在被重新审视。

本周,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如火如荼。当谈论当下的阅读行为时,很多人同样是在谈论人类思想在AI时代的独特性。

“之江听涛”知识分享秀现场。浙江图书馆 供图

我们走进浙江图书馆“之江听涛”知识分享秀现场,跟随四位专家学者从古老文明穿越到元宇宙,从情感哲学直击技术真相,辩证地探讨人工智能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们阅读、写作等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和突破口。

01

坚守思考的力量

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让知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在纷繁中寻找深度,在快节奏中坚守思考的力量?

一身蓝衬衫、黑西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一登台就收获了观众热情的掌声。他精神矍铄地调侃今年80岁的自己是中国最年长的图书馆馆长。

葛剑雄回忆,早在十几年前,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副会长便和他说传统的图书馆很快就要消亡,当时他不以为然。如今又有人告诉葛剑雄,AI时代,图书馆又要关门了。他仍然坚持:“我对图书馆和阅读的未来充满信心,它们可以万寿无疆。”

葛剑雄。浙江图书馆 供图

何以如此坚定?葛剑雄认为,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分为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从科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知识的积累发展还是技术的突破进步,总是一代胜过一代,并且科学知识是具体的,结论是可检验的,答案是唯一的。“这样一些知识体系在未来完全可以被信息化,被AI所替代。”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人类的知识体系还有另一部分,那就是人文。”从人文的角度看,人类在以往达到的一个高峰、出现过的天才人物和杰出人物未必可以被超越。

正因为人文所追求的不是具体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因此人类在追求知识结构上的人文部分时,并不追求快速的拥有和解读,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甚至终身去感悟。

“现在有些人认为AI技术是万能的,完全可以取代阅读。其实实质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AI所拥有的完全是人类输入给它。”葛剑雄说,“就算它能够完全把这些内容带给大家,它也不可能超越现在人类已经达到的水平。”

更何况,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还在提升精神、保持情感、追求观念和信仰,而这一切不仅仅依靠知识,还需要思考。他表示,面对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最担忧的是思维的退化。

图源 视觉中国

随着人工智能大发展,科幻小说中的未来生活有可能实现:早晨你在柔和的音乐中醒来,餐桌上已经准备好可口的食物,汽车已发动,里面温度合适、空气清新……葛剑雄向观众发问:如果是这样的生活,一个人从一个小孩子开始,一辈子全都可以依靠人工智能,那么他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为了人类的人文、人类的理想、人类的信仰、人类的追求,让我们永远的阅读下去。”

02

本质是观念的突破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AI的时代,有很多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我们该如何衡量和评价这些新观念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已有的观念和想法相关。”西湖大学通识中心人文学教授来国龙说道。研究艺术与考古的他,用一个晚清学者拒绝古埃及文字破译的故事,为观众们剖析陈旧观念是如何桎梏创新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员和学者就开始接触到古埃及文字,他们都觉得与中国古文字相似。清末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写道:埃及古文字“系象形为多,间或有同中国蝌蚪籀篆者,可知原始造字之意,六者具备原,无中外也”。也就是说,王韬认为外国文字和中国文字一样都,符合“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种文字构成的基本方法。

西方学者之前同样认为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直到1822年,一位年轻法国历史学教授商博良在研究罗塞塔石碑时发现,石碑上的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完全是以拼音的方式书写的,打破了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传统说法。这一发现在起初并未被西方学者们全然接受,之后另一位普鲁士埃及学家莱普修斯发现“克诺珀斯法令”石碑才完全印证了商博良的研究方法。

罗塞塔石碑。图源 视觉中国

晚清的一位外交官张荫桓在《三洲日记》中与友人陈季同讨论了这一当时轰动一时的发现。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陈季同在回信中说,他也懂古希腊文,但是他认为商博良与莱普修斯“穿凿附会”。在来国龙看来,陈季同仅凭最上层的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有很明显的象形文字特征,就断言其并非拼音文字,踏入了固步自封的观念陷阱,从而与古埃及文的破译失之交臂。

古文字破译的背后是学者对固有观念的突破,而如今的学者,则用上了AI这一关键“利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一群中青年学者跨学科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缀合,在最近一年多就新拼缀成了甲骨50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利用AI模型对宝墩文化陶片进行分期判断,即使破碎度高、信息量少的普通陶片也能实现精准分类……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图像识别,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尤为可期。

“只有深刻反思现有的范式和既有的观念,突破在认识上的桎梏,才能更好地建立新思想、接受新观念,从而实现创新和发展。”来国龙说。

来国龙。浙江图书馆 供图

03

书写自己的“一手生活”

自从AI写作成为热议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后,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就很爱强调自己创作者的身份。“机器写作或者说智能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而言是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意味着冲击和挑战,当然也意味着将激发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2023年,完全由ChatGPT撰写、英文内页达135页的书籍《找到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在韩国出版;202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了国内首部由AI创作而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

面对来势汹汹的AI写作,乔叶认为,新事物的出现是一种常态,我们不必如此大惊小怪,都要来一场所谓的颠覆。“我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她微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当然可能与很迟钝的性格有关。”

总有一些东西的本质是恒定的,就像文学界流传已久的一条“金科玉律”:文学是人学。人会有立场、情感等等各种困境,比如人会软弱、会无助、会陷入道德疑难,你很难想象一个智能设备能够陷入类似的困境,而这些都是文学领域独有的,是再高级的智能也无法替代的。

乔叶。浙江图书馆 供图

在乔叶看来,人工智能依靠数据分析,数据就来自于人类,需要人类生产来供养它、投喂它。所以在科技的加持下AI表现特别神勇,但是它过的是二手生活,人类过的是一手生活,这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作为一个创作者,这是我认识到的底层逻辑,也是我写作的底气所在。”

一手生活,就像是股票中“原始股”,是最初的、第一手的,也是每个人都在体验的独一无二的生活。而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学语言,网约车司机、菜市场的小商贩等等形形色色的人都是乔叶写作的源头活水。

正如创作代表作《宝水》时,她去了很多乡村,最终凝练提纯出寓意村民宝贵的精神力量的“宝水村”。在全新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中,她也写道:“在这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爱,要涌向那些真实而具体的人们。”生活是语言的聚宝盆,认识帮助人们照亮生活,AI能计算概率,却写不出生活褶皱里的温度。但同时人们需要意识到,AI是助力,而不是阻力。

“我们的主观意识无比珍贵、不可复制。” 乔叶表示,我们在面对高科技享受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感。经典阅读和深度写作可以让我们不被外在的速度感绑架,从而建立自己的节奏,与向前奔跑的时间抗争、向深处走去,让我们活得更有高度、宽度和厚度。

乔叶的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图源 豆瓣读书

04

一个能力很强的朋友

图灵测试,一项评估人工智能智能程度的经典方法。

“之江听涛”知识分享秀现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克俊开场便邀请全场观众进行一场“简易版”测试:“下面你将听到四段乐曲,其中有一个是人工智能做的,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相信你已经算是一个很不错的音乐爱好者。如果你的判断错误,那么就证明它具备了所谓人类的水平。”

正当现场观众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之时,张克俊公布了答案:第一段乐曲是由人工智能根据贝多芬存世的《第十交响曲》草稿、笔记及其生活时代的乐谱 “创作”而来,在人工智能音乐领域被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观众席的惊叹还未停歇,张克俊又展示了产业界AI音乐的“创作水平”。基于昆仑万维的“天工3.0”超级大模型打造的天工音乐,00后喜欢的社交型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小朋友们喜欢的“聊天机器人”豆包等AI产品不仅能驾驭宏大的交响乐,还能精准“拿捏”细腻的流行歌曲和先锋的实验电子等等音乐风格。“人工智能与音乐的融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张克俊推测此类AI音乐产品的创作能力堪比音乐学院大三学生。

图源 视觉中国

显然,AI音乐所展现出的诸如“复活”贝多芬等创作水平,已经突破我们对传统音乐制作工具的想象。那么,我们该如何与AI相处呢?是俯首称臣还是称孤道寡?

“我的想法是,当前AI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张克俊将人与人工智能的相处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理解,人们将自己的想法传输给AI,AI则是完成任务的一个工具。“这是目前大部分AI产品所能做到的。”

其次是反馈,AI可以与人产生交互,依据接收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一款名为Step Beats的应用为例,它可以在用户跑步时生成音乐,并且可以根据跑步的步伐节奏调整音乐的节奏快慢,这不仅使跑步更有趣,而且还能让用户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交互是可以用有限的次数来衡量,但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将逐步过渡到无缝交流,也就是第三阶段‘交融,’”张克俊表示,这将在音乐疗愈领域起到非常大的助力作用。目前,他所在实验室正在研发一款AI音乐应用,希望通过推送个性化音乐帮助有睡眠障碍的用户入眠。

张克俊。浙江图书馆 供图

显然无论在哪个阶段,AI的价值在于延展人类的创造力,技术突破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相信在人与AI的不断交互过程中,能够给艺术带来更多的守正创新发展。”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