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就在刚刚,央视直播:神舟十号载着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刺破苍穹,奔赴宇宙深空。
2025年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就在刚刚,央视直播:神舟十号载着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刺破苍穹,奔赴宇宙深空。
回望55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划破长夜,奏响中国航天史诗的第一乐章。从古人仰望星空的哲思,到今日触摸星辰的壮举,千年星梦,终成现实!
视线再回溯千年以上,古代的中国诗人们就常常以雄奇瑰丽的想象,叩问着深邃神秘的天宇,今日,我们特选摘部分具有“宇宙意识”的古诗句重温,也算告慰老祖宗们,你的千年遗梦,今日之中国,正在将其逐步变成现实!
图源:头条搜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两千年前,屈原以《天问》向宇宙发出170余问,从天地起源到星辰轨迹,尽显中华先民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欲。这份追问,是叩问苍穹的哲学启蒙,屈子在《远游》诗中:“揽慧星以为旌兮,举斗柄以为麾”,则是高举起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精神火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眼中,大海包容日月星辰,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对宇宙的深沉思考,意境雄浑壮阔。这也是对55年前的今日,最精彩豪迈的志贺!
图源:头条搜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初唐才子王勃登滕王阁望远,感叹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渺小。他在《滕王阁序》里抒发天地无极的浩渺咏叹,其“宇宙无穷”之思,恰似今日航天人俯瞰地球的视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仙李白尽显豪放,欲乘兴登上青天摘取明月,体现其追求自由、美好理想的壮志豪情。这是古人神话般的飞天梦,是浪漫主义的激情迸射。而今,“嫦娥”探月工程已让神话照进现实。
图源:头条搜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里想象着,乘坐小船在黄河经由浪淘风簸,便可直上银河。如今,神舟飞船一定比黄河小舟更快、更稳,星月之旅的未来,也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太常引》中幻想乘风直上九霄,俯瞰万里江山。这份星斗为灯的豪情,与神舟航天员出舱眺望地球的壮美如出一辙。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描绘出宇宙拂晓时的奇幻景象,天空云海相连,银河似波涛翻滚,千帆如在星河中舞动,充满浪漫梦幻色彩。希望我们的宇航员,能将这些华美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影像记录,以直观的视觉惊艳我们的眼眸。
图源:头条搜索
用科技作答:
屈原问天,今日“天问”探测器登陆火星;
李白邀月,如今“嫦娥”带回月壤;
辛弃疾乘风,此刻神舟飞船穿梭星海。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的征途,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千年文化的延续。当他们透过舷窗俯瞰蓝色星球时,他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哪一句经典的诗词呢?
图源:头条搜索
星火永续,天河无垠
从东方红一号的“听得见”,到天宫空间站的“住得稳”;
从屈原的《天问》哲思,到航天员的“太空诗篇”;
中国人用55年,将浪漫想象锻造成钢铁现实。
今日,让我们以诗为舟,以梦为箭:
“神舟驭风九万里,且看华夏摘星辰!”
#中国航天日# 致敬航天英雄,愿星河无恙,凯旋而归!
来源:一水诗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