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芬达”模仿杨坤一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于4月24日,杨坤发文回应,自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以来,他一直保持沉默,将一切交由法律裁决,而非在网络平台“带节奏”。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大众对明星与模仿者关系的关注,更让我们对网络空间中的侵权边界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摘要:最近,“四川芬达”模仿杨坤一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于4月24日,杨坤发文回应,自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以来,他一直保持沉默,将一切交由法律裁决,而非在网络平台“带节奏”。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大众对明星与模仿者关系的关注,更让我们对网络空间中的侵权边界问题有了深刻的
“四川芬达”作为一个搞笑类博主,凭借模仿杨坤的形象、动作和经典场景在网络上走红。他们复刻杨坤的《中国好声音》导师造型、踩烟头动作以及“32场演唱会”等梗,还在背景中使用类似综艺LOGO的设计。这些行为在初期或许只是出于娱乐目的,但随着流量的增加,他们逐渐加大了模仿的力度,甚至改编杨坤的歌曲和歌词,调侃杨坤与其他歌手的恩怨。这种行为在杨坤看来,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艺人形象,损害了他的商业价值,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创伤,因此他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法律层面来看,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名誉权与肖像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尽管“四川芬达”在模仿时没有指名道姓说是杨坤,但在知识产权和人格权保护领域,对于公众人物的形象、声音等具有辨识度的特征是给予保护的。北京伟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虎才律师就表示,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明星模仿者可以通过流量变现,一些模仿者开始为搞擦边、博眼球,这触碰到了艺人方和经纪公司的底线。而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中心主任董建国也认为,“四川芬达”对杨坤构成了侵权。
然而,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四川芬达”的一些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在收到法院传票后,他们没有立刻停止模仿,而是将这一事件视为流量密码,持续推出相关视频,甚至在直播间与观众互动,调侃杨坤的起诉。这种做法显然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也促使网友对于模仿行为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值得庆幸的是,“四川芬达”最终选择向杨坤道歉,并表示将更改账号名,不再制作模仿内容,愿意承担法律责任。但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网络空间中的侵权问题却不容忽视。在流量盛行的时代,模仿行为似乎成为了一种获取流量的捷径,但模仿并非没有边界。一旦触及法律的底线,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短视频平台作为内容的传播者,肩负着审核发布内容、预防侵犯他人权益的重要责任。然而,在追求点击率和用户粘性的浪潮中,一些平台却忽视了内容审核的必要性,导致类似事件频繁发生。
杨坤此次的回应,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法律的尊重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他选择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网络上与对方进行无谓的争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同时,也希望这一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唤起更多人对模仿行为边界问题的重视,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无论是明星还是模仿者,都应该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来源:俊哥有皮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