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福州“朋友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9:27 3

摘要:福州,一座浸润着“海滨邹鲁”重教传统的千年古城,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启蒙,到严复“物竞天择”的呐喊,闽人始终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将经世致用的理念深植血脉。而千里之外的杭州,闽籍先贤林启以福建人沿承的“求是务实”精神为蓝本创办书院,使福建的务实学风在钱塘江畔生

福州,一座浸润着“海滨邹鲁”重教传统的千年古城,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启蒙,到严复“物竞天择”的呐喊,闽人始终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将经世致用的理念深植血脉。而千里之外的杭州,闽籍先贤林启以福建人沿承的“求是务实”精神为蓝本创办书院,使福建的务实学风在钱塘江畔生根发芽并荫蔽四方。闽浙教育交融,两地学人以智慧和情怀,共铸“教育兴邦”的百年薪火。

务实精神的传播者:林启

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座坟墓,静静地躺着一位晚清官员,他名叫林启,是侯官人。林氏后人曾千里奔赴杭州,要将其遗体护送回福建老家安葬,杭州老百姓苦苦劝请留下归根于西湖。百姓感念这位将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这片土地上的杭州知府,想圆林启“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心愿,让他与北宋诗人林逋为伴。

(林启)

一位福州人能这么被浙江百姓惦记与厚待,这是何等尊荣。正是这位福州人林启先生,创建了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培养出陈独秀、厉绥之、施承志、邵飘萍、许寿裳等中国杰出人才。同期,林启又开创杭州蚕学院与养正书塾,即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

林启,生于1839年,与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为同乡。在家乡读书的岁月里,林启耳濡目染林则徐的务实思想。当历史的车轮来到1897年的岔路口,继承这一务实开放的思想体系、提倡学习实用技艺以报效国家的理念,被58岁的林启完美接上,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林启是通过科举走出来的寒门学子,25岁考中举人,37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陕西学政、浙江监察御史。林启上书直言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触怒太后及亲贵大臣,于1895年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在衢州任上,林启改革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平反冤狱、惩办劣绅,并整顿书院、创立义塾,为后续在杭州兴学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林启调任杭州知府,他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守杭五年,政平人和”。当时,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不久,国弱人愚,林启深知如果不兴起新式教学体系,旧式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不能辅以国力发展,更何谈民生开智?因此,林启向浙江巡抚廖寿丰建议在杭州蒲场巷普慈寺兴办新式学堂。1897年,求是书院成立。

当时林启的身份是求是书院的总办(相当校长)。他以“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为宗旨,强调“实学”与“求是”的结合,一上任,便把福州长乐人高凤岐叫来当助手。高凤岐又带领高而谦、高凤谦(高梦旦)两个胞弟以及高足林獬(林白水)一行四人到杭州协助林启办学。后来,高凤岐的好友、福州人林纾也加盟进来。

(求是书院)

林启又特聘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教习施霖(福州人)讲授物理化学,邀严复挚友陈季同(福州人)之子陈懋鼎入学,书院章程参照“船政学堂成例”的条款。福州“朋友圈”和参照方法被林启翻了个遍,他是能要多少就要多少。

林启在求是书院的教学设计中,既保留经史传统,又引入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等西学课程,与船政学堂“堂课与厂课结合”的实践模式异曲同工,均体现了“中西会通”的尝试。每月十六日,他必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书院除了开设现代课程外,还要购置教学仪器和图书。为了补充办学资金,林启不仅没有领取校长津贴,还把夫人的陪嫁首饰典当了,作为学院定期颁发给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林启是我国教育史上制定和实行“奖学金”制度的第一人

(蚕学馆旧照)

同年8月,为了增加杭州府养蚕经济收入,林启带领四个儿子,改良本地蚕种,创办蚕学馆,并聘请法国、日本专家为学子教习,培养国家种桑养蚕人才和现代丝绸织造人才,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毕业于杭州蚕学馆的报业巨子史量才,后来创办了女子蚕桑学堂,对推动男女平等起到了重大作用。蚕学馆成为今天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1899年,林启改圆通寺为“养正书塾”,实际这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国文、小学、经学、英文、音乐等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养正书塾”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鲁迅曾在此任教。养正书塾也是今天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

1928年,求是书院正式改名为浙江大学。

侯官精神的实践者:侯虞钧

晚清以来,林则徐、沈葆桢、林启、严复等侯官士人为振兴中华、明理求是主动向西方学习,开创了中西社会文化交流的新局面,赢得“晚清风流出侯官”的赞誉。新侯官人以民主和自由为价值取向,离开故土、走向世界,但无论他们身处何方,乡土记忆和文化精神是传承根脉,侯官精神成为其一生挥之不去的精神影响力、号召力与凝聚力。

(一门叔侄双院士:1948年侯虞钧与伯父侯德榜在纽约(左图))

一百年前,清华大学走出了一位爱国实业科学家侯德榜,他是福州闽侯人。侯德榜留学回国后创造“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当时欧美对制碱业的垄断,使中国突破工业发展困境,被称为“中国化工之父”。而从小在他身边耳濡目染的侄儿侯虞钧,受到伯父影响,立志要接过伯父的接力棒,为中国化工事业奉献终身。

1922年8月,在福州闽侯,侯虞钧出生了。6岁时他随伯父侯德榜到北方上学,后又转到南方。也许是伯父告诉他可以在南方汲取养分,也许是同为侯官人的林启精神感动了他,1941年,侯虞钧以数学第一名成绩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

侯虞钧深深认同伯父说的“一个学化工的科技人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一定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而将“求是”精神发扬光大的正是这座南方的大学。侯虞钧在大学里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知识,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他深知“民族工业要多接触国外先进技术,才能赶上国际学术前沿”,先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接受最前沿的科学教育。

1954年,侯虞钧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两年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力邀他留校工作。但此时中国刚刚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侯虞钧感觉报效祖国的时间到了。他放弃大学任教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力辞职归国。

(1990年,侯虞钧(中)与研究生讨论“马丁-侯状态方程”)

归国前,侯虞钧曾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丁教授开展过热力学状态方面的研究。1955年他们联手发表了研究成果——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后人简称为“M-H状态方程”。该成果使侯虞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国外学者评价为“到现在为止,它是最有用的普遍化状态方程之一”。

归国后,侯虞钧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任职,1962年起,他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任教授。为了改变祖国科学与工程技术落后的面貌,他潜心研修、求是创新,在状态方程、溶液热力学、相平衡等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1978年,侯虞钧与兰州化工设计院合作,历时三年将马丁-侯状态方程延伸用到液相上的突破,同时期他又将“M-H”方程式从气态推广至固相,建立了统一的状态方程式,使之广泛适用于从化工到制冷工程、物理及军工产品的研究与生产,成为迄今国内外公认的精确的状态方程之一,在我国民用工业和国防科研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世界化学工程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侯虞钧(左二)给研究生讲解实验)

1981年,侯虞钧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虞钧以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点燃了知识和道德的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师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

侯氏后人还有多人先后在浙江大学求学。侯德榜是侯氏子孙们心中的灯塔,侯官精神在此刻具象化了。侯氏子孙们将浙大的“求是”精神融进闽人的务实精神,代代相传、身体力行,用一世理念、一生奋斗,为中华崛起补上重要的一环。

双校育才的践行者:阙端麟

源于宋元时期的阙氏由江西进入福建,全福建有阙氏四万余人。1928年,一位叫阙端麟的婴儿在福州呱呱坠地,日后他成为到现今为止福建阙氏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专家。他出任过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系著名半导体专家。

(阙端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全国院校的专业和师资重新调配,阙端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53年从厦门大学电机系调至浙江大学任教。在浙大,他先后在电机系、无线电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系、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担任过重要职务,并在1984年到1988年期间任浙大副校长。

(左二为阙端麟先生)

阙端麟先生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60余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卓越成绩。他是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学科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当时这门科都没有教科书,甚至也没有系统的参考书,他四处收集、大量筛选,最终建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科材料。

在他的领导下,该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和第一个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后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助力“半导体事业”列入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阙端麟先生研究手稿)

1987年,阙端麟还领衔创立了浙江大学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阙端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著名半导体专家,他在科研道路上闯过了坎坎坷坷。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只能靠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明德求真,独立思考,精材成器,努力为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材料学科贡献力量。

闽浙互动 共促发展

在浙江大学的发展史上,福建人既是优秀的建设者,也是卓越的推动者。除了林启、侯虞钧、阙端麟这三位福州人,务实治校的张浚生、“两弹一星”重要开拓者林俊德、曾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的卢嘉锡等福建人也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篇章。更有众多福建籍教授在浙大各院系任教,他们以扎实的学风、低调务实的作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许多福建学子在浙大求学后,不仅成就个人事业,更将福建人的拼搏精神融入浙大文化,与浙大“求是创新”的校风高度契合,使学校更具包容性与进取心。福建人以智慧勤奋、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为浙大增添光彩,助力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种跨越地域的合作与贡献,正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福州日报 陈立峰/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林丹(小) 李雯珺

校对:李雯珺 李晓龙

审核:王立强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进入主页后

来源:遇见闽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