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日益激烈。从经济领域的关税大战到地缘政治的军事对峙,从科技封锁到文化渗透,从产业链竞争到金融战围剿,大国间的较量无处不在。然而,在这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博弈中,军事实力和军事威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日益激烈。从经济领域的关税大战到地缘政治的军事对峙,从科技封锁到文化渗透,从产业链竞争到金融战围剿,大国间的较量无处不在。然而,在这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博弈中,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始终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终极密码。
一、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一)军事力量是国际话语权的根基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并非仅仅源自经济实力或者外交技巧,而是深深扎根于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力。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威慑力,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拥有11个航母打击群、遍布全球的37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每年还有高达8000亿美元的庞大军费开支,铸就起一个钢铁巨兽。这不仅是美国不可一世的全球霸权的根基,更是其蛮横至极的国际话语权的底气所在。历史不断验证着一条铁律:谈判桌上的每一分话语权,都需要战场上的实力作支撑。笔者早就说过,“忍不来和平,让不来和解。和平是打出来的,和解是斗出来的。一味消极的妥协和退让,只会招致贪婪者更大的贪婪,甚至酿成横祸巨患。”无论是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还是近年来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和地缘冲突,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始终是其施压与谈判的关键筹码。
(二)历史经验: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决定话语权
历史反复表明,军事力量在国家间的战略博弈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从马汉的“海权论”到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这些经典理论都深刻揭示了军事力量对国家战略地位的影响。二战后的东京湾,当麦克阿瑟的密苏里号战列舰横亘天际时,日本经济奇迹在舰炮阴影下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军事威慑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在新世纪的美俄战略博弈中,俄罗斯尽管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甚至不及中国的广东一个省,但俄罗斯凭借“战斗民族”敢战善战的特质,凭借其6000枚核弹头的威慑力量,仍让西方政客在制裁清单上反复权衡利弊。这说明,军事力量不仅是国家生存的保障,更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三)军事威慑与和平共处是辩证统一的
军事实力也好,军事威慑也罢,并非仅仅为了战争,有时更是为了维护和平。当然,这一点对于帝国主义和美国霸权主义来说除外。美国保持强大的军力和威慑力,其本性决定了是为了掠夺、屠戮和战争。正如笔者以前所言:“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忍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解,则和解存;以妥协求和解,则和解亡。”在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中,只有具备强大的军力和威慑力,才能在谈判桌上赢得尊重,才能在危机中掌握主动。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同时也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军事威慑力,当然也不排斥必要时的自卫反击。这并非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在大国博弈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科技革命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的新引擎
(一)科技革命重塑军事格局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军事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5G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正在重构战场的神经中枢,改写战争的规则。无人机作战、网络战、电磁战等新型作战方式的出现,使得军事对抗的维度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军事威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传统的军事力量对比不再仅仅是兵力、火力和装备数量的简单比较,而是更注重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谁掌握了前沿科技,谁就能在军事威慑中抢占先机。
(二)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在军事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提升我们的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两弹一星”铸就的战略盾牌,到东风快递构建的战略威慑力,中国在核威慑和导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中国在新型战机、高超音速武器、电磁炮、激光武器等前沿军事技术上不断取得进展,“六代机”的成功试飞、“非核氢弹”的成功试爆等成果,预示着中国正在引领军事技术的未来。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威慑力。
(三)高科技赋能军事威慑的路径
高科技赋能军事威慑的关键在于实现军事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大军事高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军事行动和军事指挥决策的效率和精准度,利用5G技术实现战场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实时共享。另一方面,要注重军事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既懂军事又懂高科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科技对军事威慑的赋能作用,使军事威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战略思维引导并作用于综合国力与军事威慑力
(一)综合国力与军事威慑的辩证关系
军事威慑能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紧密相关。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科技水平是军事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外交能力则是军事威慑的外交延伸。只有将综合国力与军事威慑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战略合力。中国在发展军事力量的同时,始终注重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外交布局。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军事建设提供物质保障,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军事力量的科技含量,通过外交手段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种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使中国的军事威慑力在综合国力的支撑下不断壮大。
(二)战略威慑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威慑体系,是提升国家综合威慑力的关键。军事威慑是战略威慑的核心,但并非唯一手段。经济威慑、外交威慑、舆论威慑等手段同样重要。在经济领域,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提升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强经济威慑力。在外交领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多边合作,建立反霸统一战线提升外交影响力,为军事威慑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舆论领域,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并适时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增强舆论威慑力。只有将这些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战略威慑体系,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
(三)战略思维与战略布局
在大国博弈中,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至关重要。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但这丝毫不排斥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相反,中国通过积极的战略布局,通过主动的攻势行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战略地位。在军事领域,中国加强国防建设,推进军事现代化,提升军事威慑力,先机战略预置和战略造势;在经济领域,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在外交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国际影响力。这种全方位的战略布局,使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既有战略定力,又有战略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未来展望:军事威慑与大国博弈的走向
(一)军事威慑的未来趋势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军事威慑的未来趋势将更加复杂和多元。一方面,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军事威慑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高超音速武器、电磁武器、激光武器、网络武器等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将使军事威慑的形式更加隐蔽、快速和高效。另一方面,军事威慑的范围将更加广泛,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陆、海、空领域,还将拓展到太空、网络空间、电磁频谱等新兴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将更加注重军事威慑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战略威慑体系,提升自身的战略威慑能力。
(二)大国博弈的走向
大国博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发展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从军事角度看,各国将更加注重军事威慑力的建设,不断提升军事力量的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各国也将更加注重综合国力与军事威慑的协同,通过经济、科技、外交等手段提升自身的综合威慑能力。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大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复杂。一方面,各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存在共同利益,需要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各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分歧,竞争仍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国博弈将更加注重战略平衡和战略稳定,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通过军事威慑维护自身利益。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与责任担当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在大国博弈中,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军事威慑力,但这种威慑并非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中国也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将继续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军事领域,中国将继续推进军事现代化,提升军事威慑力,但这种威慑将始终以防御性为主,不会对他国构成威胁。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