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还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绿色通道”。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教育部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4月22日,教育部发公布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了29种本科新专业,进入2025年高考本科招生目录,今年起开始招生!
最新专业既包括了当下的热门行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相关领域,也有看起来非常超前的“时空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
据悉,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共有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包括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还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绿色通道”。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教育部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工学门类下的交叉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位。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6所高校今年新增了该专业。
该专业建立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一级学科基础上,以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航空器等关键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面向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网络、应急救援、低空空域、低空工业和低空国防应用等领域。
近年来,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支持和规范该行业的发展。去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同时,11月国家宣布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6城开展eVTOL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600米以下空域,简化审批流程。
今年2月24日,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首次将 “低空经济” 发展写入法律体系,相关条款主要聚焦在明确空域管理框架、推动通用航空发展、规范无人机应用、强化低空安全保障、优化监管机制、促进国际标准对接六大方面。
规模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33.8%。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商业化方面,最新消息,4月23日,美团自研第四代无人机近日通过民航局审查,获得了全国首张低空物流全境覆盖运营合格证(简称“OC”)。取证后,美团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
作为今年最新设的前沿产业,“时空信息工程”专业,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属于测绘类学科,授予工学学位,为武汉大学新增专业,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设置该专业的学校。
据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李星星介绍:“时空信息工程”是空天科技、电子信息、测绘遥感跟卫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一个深度的耦合,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应用领域非常广,比如说探火星、探月、深海资源探测、大型救灾,跟我们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比如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都需要很强的实时时空智能的服务。
至于就业方面,李星星副院长称,该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包括中国航天、中国电科、中国星网、华为、小米、大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急切需要这种跟时空信息相关的人才。
武汉大学称,时空信息工程融合了测绘、遥感、计算机等技术,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创新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突破传统测绘技术体系,构建“感知-认知-分析-决策”为核心的时空信息工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时空信息”的深度融合,为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发展、国防军事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武汉大学的遥感学科连续八年排名世界第一,为该专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正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多类型、跨层级的时空应用场景与服务不断涌现,有望催生多个万亿级产业。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该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所属专业类为化工与制药类,授予工学学位,大连理工大学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设置该专业的学校。
智能分子工程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该专业融合了分子科学与工程与人工智能/智能技术,旨在培养具备分子层面智能设计、合成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一个新型药物分子设计筛选所需的时间,能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20多天,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新开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 ”就是在做这件事。
据大连理工大学介绍,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涉及新材料、精准医疗、能源转型和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专业注重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从而实现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以推动相关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基础课程方面,设置了合成制造(Make)、精确测量(Measure)、模型计算(Model)为主线的“3M”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分子设计策略以及制造技术、分子开关、分子增感、分子染料、分子催化、分子生色等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与AI技术的创新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创造的国家战略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珍称,预计2025年后,我国精细合成品支撑的高新领域产值将突破数万亿规模,这一专业的开设正是为了更好满足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
这个新专业,会加强数理、计算机科学、智能制造、化学化工基础。从大一开始就有专门的导师,在顶尖科学家团队的实验室里开展科研训练,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可能更适合在智能时代对新物质创造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刻重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该行业却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专业在校生仅4万人,而行业缺口高达500万。
AI师资“人才荒”,北师大开设:人工智能教育
我国AI领域人才在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基础层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不足、区域间分配不均等结构性问题,AI师资力量也存在“人才荒”。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后一个月,人工智能讲师招聘职位数同比翻倍,增速达112.4%。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等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讲师来提升员工或学生的AI素养,推动该职位招聘需求的大幅提升。为应对需求,很多高校正加速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新增——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具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为社会和行业输送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
据悉,去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
当然,对于该专业而言,不仅会学习人工智能理论课程,还会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人工智能编程实践、智能教育应用实践等。就业方向,除了可以担任人工智能课程教师,也可以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沿研究工作,探索新的理论、算法和技术,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文化产业+科学技术
智能视听工程,属电子信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是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南京传媒大学、西安邮电大学,4所高校新设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智能视听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的工程人才,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视听领域应用。
智能视听工程专业前身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它拓宽了原专业的学科边界和产业局限,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通信技术,聚焦于媒体和互联网视听中的视音频处理。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视听领域的应用。
据了解,专业核心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电视原理、数字视音频处理、机器学习等,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视听内容制播、智能视音频处理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视听技术领域内进行系统设计、维护和智能内容的制作与处理。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和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央戏剧学院,也新增了一个——数字戏剧专业。数字戏剧是艺术和科技融合的产物。“数字”是科技,“戏剧”是艺术,数字戏剧就是将数字科技引入戏剧艺术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央戏剧学院已自主首创“数字戏剧”,旨在围绕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在戏剧艺术领域的集成应用先行先试,努力培养文理兼备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新增了智能影像艺术专业;上海戏剧学院,新增数字演艺设计。北京电影学院,新增虚拟空间艺术专业。
让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积极融合,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提升文化产品的制作质量,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我国对熟悉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才需求激增。增设的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旨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比如,此次增列的区域国别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外交、外事、经贸等领域。
适应市场需求方面,随着近年来邮轮旅游的兴起,国际邮轮管理人才需求旺盛。国际邮轮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邮轮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满足邮轮产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面对切实的民生医疗问题,医学技术类设立了,包括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老年医学与健康。
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此次新增专业中,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AI技术、能够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再比如智能视听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智能视听系统设计、开发、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总体来看,此次新增专业呈现出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市场需求和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特点,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专业,已经成为本科新增专业的一大侧重点。
来源:卓乎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