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似春(1917—1996),原名暄,字似春,后以字行,浙江宁波慈溪人。他是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的先驱者之一,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与创作,在毛笔与硬笔书法领域均卓有成就。作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曾任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百老艺苑副理事长、闸北
林似春(1917—1996),原名暄,字似春,后以字行,浙江宁波慈溪人。他是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的先驱者之一,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与创作,在毛笔与硬笔书法领域均卓有成就。作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曾任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百老艺苑副理事长、闸北区职工书法协会顾问,为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承名家,筑基传统
20世纪30年代,林似春在上海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高专”)文学系,受教于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周谷城先生,成为其得意门生。他自幼酷爱书法,早年师从浙江书法名家钱罕,打下了扎实的碑帖功底。钱罕精于魏碑,尤擅《张猛龙碑》,其书风雄浑古朴,对林似春的早期书法风格影响深远。
后来,他又得章草大家王蘧常先生指点。王蘧常以章草闻名,其书法高古苍劲,独具风骨。在林似春的书法生涯中,王蘧常的教导使他进一步领悟了书法的气韵与节奏,使他的作品既具晋唐法度,又蕴含章草的灵动与变化。融古创新,开拓硬笔书法
林似春一生临池不辍,精研晋唐楷法,尤其对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法帖用功至深。他的毛笔书法端庄典雅,笔力遒劲,既有帖学的流畅秀美,又兼具碑学的雄健厚重。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继承传统,而是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可能。
20世纪中叶,钢笔逐渐成为日常书写工具,但当时硬笔书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艺术体系。林似春从古人“以树枝、木棒习字”的典故中受到启发,认为硬笔同样可以表现书法的艺术魅力。于是,他潜心研究钢笔的特性,经过长期实践,成功地将毛笔书法的笔意、结构和章法融入硬笔书写之中。他的钢笔字既有毛笔书法的韵味,又具备硬笔特有的清晰与挺拔,开创了硬笔书法的新风格。
淡泊名利,潜心艺道
林似春为人低调谦和,不慕虚名,四十余年来始终专注于书法研究与教学。他不仅自身勤学不辍,还积极培养后学,热心参与书法普及工作。在闸北区文化馆和职工书法协会任职期间,他多次举办书法讲座和展览,推动硬笔书法在群众中的传播。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鲜明,既有传统的深厚底蕴,又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艺术家的匠心。
林似春的一生,是笔墨相伴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一生。他在传统书法与硬笔书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上,成为后人研习书法的典范。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