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9:59 3

摘要: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新质生产力时代,这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化振兴产生的影响,探寻契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文化调适路径,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

《中国新闻报》2025年4月21日第08版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

刘泓

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新质生产力时代,这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化振兴产生的影响,探寻契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文化调适路径,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的动态博弈

技术既受到社会需求、文化、制度等因素的驱动和塑造,又反过来重塑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下案例揭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碰撞中“技术赋能”与“文化调适”的动态博弈过程。

(一)案例:贵州“村BA”——短视频重构乡土文化认同

贵州“村BA”篮球赛源于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但借助短视频,其独特的“泥地篮球赛+苗族歌舞”混搭风格走红网络,年播放量突破10亿次。

“村BA”现象在文化调适方面的工作:一是符号再造。村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苗族银饰、苗族歌舞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赛事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具有强烈辨识度的“村BA”文化品牌。二是权力反转。村民们通过直播投票等方式,坚守住了“奖品是黑毛猪”等传统赛事规则,维护了“村BA”的乡土文化逻辑。这一案例表明在技术赋能的过程中, 乡村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案例:东方黎锦——区块链技术激活文化产权

东方黎锦,是海南省东方市黎族织锦的代表。东方黎锦创新性地引入“数藏中国”的区块链技术,深入100多个黎锦村落,制造数字藏品。黎锦、藤编、黎陶等手工艺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上链确权,然后在“数藏中国”平台进行交易,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该案例在文化调适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一是代际协作。数字设计师与手工艺人的紧密合作互动,通过共享数据和资源,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表达创意,而手工艺人则能获得更多灵感。在这一过程中,老人凭借丰富的传统技艺知识和文化记忆,为数字化建模和文化内容的整理提供关键指导;青年负责数字化操作和市场推广,形成了新型的“数字学徒制”传承模式。二是价值重构。黎锦产业数字化转型,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迭代。首期藏品,数藏中国将全部收益捐给IP方东方市黎锦文化中心及东方市相关机构,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基于传统文化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传统保护的新挑战。

(三)案例:蟳埔簪花——人机协同下的文化创新

福建泉州蟳(xún)埔女簪花习俗历史悠久。为了推动簪花习俗的创新发展,当地通过引入AI图像生成技术,举办蟳埔女服饰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输出融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蟳埔女传统服饰。

二、政策建议:构建“韧性适配”机制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级调适框架,旨在构建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韧性适配”机制。

(一)技术赋能与文化保护的平衡

1.建立数字技术“负面清单”: 明确禁止 AI 完全替代手工技艺、过度商业化开发等可能对乡村文化造成严重破坏的技术应用,划定技术介入的文化红线,确保技术发展与文化保护相协调。

2.加强技术应用监管与评估:加强对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的监管和评估,保障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比如,设立技术应用评估标准,涵盖文化保护、经济收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定期开展技术应用效果评估,邀请专家、村民代表和文化传承人共同参与;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应用方案,确保技术赋能与文化保护的平衡。

(二)村民主体性与数字素养的提升

1.培育“数字新农人”: 选拔一批既熟悉 5G 直播、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又对村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通过培训、扶持等方式,使其成为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转译者”和“推动者”。比如,开展专项培训课程, 内容涵盖数字技术基础知识、文化数字化应用、网络营销等;设立“数字新农人”扶持计划,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返乡人才开展文化创新项目。

2.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乡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提高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开展面向成年村民的数字技能培训, 内容包括社交媒体运营、电商直播等。

(三)服务配套与文化创新的支持

1.建设“文化数字中枢”:在县域层面建设“文化数字中枢”,为各村提供低代码工具包、数字资源库等公共服务,降低乡村文化数字化的门槛和成本;建立数字资源库,收集和整理乡村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素材支持。

2.设立文化创新基金:建立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的创新实践和项目开发;建立项目评审机制,邀请专家、文化传承人和村民代表共同评审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和文化价值;设立乡村文化创新大赛,对优秀的乡村文化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荣誉表彰,激发乡村居民的积极性。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