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格勒始建于1703年5月,原名圣彼得堡,一战时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以后称列宁格勒,200多年间,它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1917年的十月革命就是从这里爆发的,这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维埃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领袖和导师,将
列宁格勒始建于1703年5月,原名圣彼得堡,一战时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以后称列宁格勒,200多年间,它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1917年的十月革命就是从这里爆发的,这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维埃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领袖和导师,将他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这座城市命名为列宁格勒。而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历了长达900天的战斗,粉碎了法西斯德军的围困和封锁,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这是世界现代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城市保卫战,其破坏之大、军民牺牲之多,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在希特勒制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占领列宁格勒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列宁格勒不仅在政治上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在经济上是苏联的重要工业中心,而且在军事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是苏联第二大运输枢纽,共有10条铁路线通过这里,特别是十月铁路线把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和苏联的其他地区联结在一起,因此在国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特勒认为,只有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才能继而打好占领莫斯科的“进攻战”。因此,他把占领列宁格勒这一战略要地看作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希特勒决定彻底摧毁列宁格勒这座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军轰炸把它夷为平地”,把它“从地球上消除”。他甚至下令德军,“列宁格勒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部分也不想保留”。
德国军队兵临城下
为了确保能够一举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陆军元帅冯·莱布为“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统率的兵员达70万人,配备了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并限令莱布务必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称,届时他不仅要前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而且还要在列宁格勒的“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
战役初期,德军的推进十分迅速。6月28日,德军占领了明斯克。就在“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两个芬兰集团军也配合德军,对苏军发起猛烈进攻,德国人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7月9日,德国的法西斯的铁蹄踏入列宁格勒州的地界。7月12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进击,沿途遭到苏军的顽强阻击,德军的进攻多次受阻。当时,苏军还经常适时进行强有力的反突击,使德军损失飞机400多架、坦克120多辆,伤亡1万余人,迫使德军于7月19日暂停进攻,从而为列宁格勒军民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准备时间。
8月8日,德军向苏军发起猛攻。8月10日,德军继续向列宁格勒推进。经过3天激战,苏军开始后撤。8月21日,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29日,德军终于攻入列宁格勒以东20公里的筑垒区。9月8日,德军又攻占拉多加湖畔的一个堡垒,使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地面包围之中,仅能依靠拉多加湖水域维持对外联系。列宁格勒尽管已经成为一座孤城,但在苏联军民的强力抗击下,德军始终对其可望而不可即,希特勒要求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的命令未能实现。
随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得到补充和加强,以9个师的兵力再次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盖世太保部队也紧紧尾随德国大军,准备接收这座城市,甚至连各种车辆进出列宁格勒用的特别通行证都印制好了。9月8日,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各地联系的所有交通线。到9月17日,德军已攻占距列宁格勒市中心的皇宫广场仅14公里的地方,德军的大炮已能直接轰击列宁格勒市区。然而,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德军,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之下,已成强弩之末。
1941年9月25日,遭受重大损失的德军,在英勇的列宁格勒军民顽强抗击之下,不得不转入防御,德军以武力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落空。于是,希特勒决定严密封锁列宁格勒,妄图以饥饿和恐怖来征服列宁格勒。他咬牙切齿地说,“应对列宁格勒实施大规模的空袭,特别是要炸毁那里的自来水工厂……”据估算,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全市共遭到15万枚炮弹、10.7万枚燃烧弹和爆破弹的轰炸。希特勒妄图以野蛮的轰炸和炮击切断这座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将全城的人都困死。他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宁格勒不久将会出现人吃人的景象!”列宁格勒军民的处境更加困难了,面对饥饿和围困,只能经过拉多加湖和空中与外面保持有限的联系,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坚持着,英勇地抗击德国侵略者。
拉多加湖冰面上的“生命之路”
就在列宁格勒面临敌人围困的危急时刻,苏军最高统帅部于1941年9月5日任命伏罗希洛夫元帅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直到同年12月)、日丹诺夫为列宁格勒州州委书记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并责成他们二人统一指挥苏军在这里的作战行动。著名将领朱可夫在1941年9月12日至10月10日也一度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但后来又去莫斯科领导苏军抗击德军的战斗活动。与此同时,指挥部紧急动员列宁格勒百万居民,夜以继日地构筑战地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由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组成的作战集群。其主要任务是阻挡德军前进,并争取时间在列宁格勒周围再构筑第二条和第三条防线。
1941年9~10月,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仅10月4日这一天,德军就持续空袭9个多小时。11月8日,德军完全切断了从苏联内地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的运输线,使列宁格勒300万军民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因此,如何切实保证城内300万军民的生活必需品,就成了苏军当时面临的一项头等大事。德军的陆上封锁,导致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状况急剧恶化。
从9月开始到11月,列宁格勒居民的面包定量先后降低5次,11月20日更降到最低限量:高温车间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术人员每人每天250克,职员和儿童每人每天仅125克。面对围困与饥饿,列宁格勒军民先后付出了几十万人的宝贵生命,城内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因饥饿而丧生。正在生产的工人饿死在机床旁,指挥交通的民警饿死在岗亭里,正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医生饿死在手术台前,年老体弱的居民饿死在购粮途中……
这时候,在对外陆路交通被完全切断后,拉多加湖就成为列宁格勒唯一能从外界获得粮食和其他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命线。拉多加湖位于列宁格勒州边境的卡累利阿共和国和列宁格勒州之间,靠近芬兰边境,是涅瓦河的源头,最后流入芬兰湾。该湖约有岛屿660座,是欧洲最大的湖泊,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24公里,湖的北岸和西北岸都是悬崖峭壁,湖深达250米,而湖的南岸则是低平的沙土层和沙滩,湖岸也比较平整,湖深只有20多米。但在当时,拉多加湖仅仅只有中间一段宽约65公里的水域不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
在9月8日列宁格勒被围困之前,拉多加湖的水上航运业务主要是客运,而不是货运。因此湖的东西两岸都未建有大型的现代化港口设施和停泊码头,货物的吞吐量极其有限。再加上秋天的拉多加湖经常是大雾弥漫,狂风怒吼,而德军飞机又整天在湖面上空盘旋扫射,使许多满载粮食的平底驳船往往由于风大浪急和躲避空袭而触礁沉没。
11月下旬,拉多加湖开始封冻,水上运输暂停,这使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更趋紧张。于是苏军决定,在已经冰封的湖面上修建一条冰上公路,但这也是困难重重。根据科学工作者的考察,拉多加湖在靠近南岸风平浪静的浅水区内,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就开始结冰,而在苏军打算修筑冰上公路的那一段湖面,一般要在12月中旬,甚至要在次年元旦才能结冰,而冰上公路要求的冰层厚度至少需要达到200~300毫米,才能安全地进行汽车运输。但时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层的厚度还仅有100毫米。幸亏11月18日拉多加湖上空刮起了强大的西北风,天气寒冷刺骨,气温骤然下降了12摄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层的厚度已达到180毫米。苏军认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决定立即用马拉雪橇,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冰道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和物资。11月21日,经过列宁格勒军民的忘我劳动,拉多加湖南面的第一条冰上公路胜利通车。第二天晚上,由60辆大卡车组成的第一列车队载着货物,经冰上公路运送到列宁格勒城边。
就是这条后来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1942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运送了大量物资,成为列宁格勒获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军民誉为他们的“生命之路”。在这条“生命之路”的冰面公路上,勇敢的司机们付出了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隆冬季节,他们冒着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和10级以上的狂风,日日夜夜地行驶在冰封的湖面上,一面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围困的城市里,一面又把妇女、儿童、伤员以及最重要的设备和文化珍品撤离该城。他们不辞辛劳,吃、睡在冰上的帐篷里,每天驾车行驶长达16~18个小时。在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有的司机争分夺秒,甚至一昼夜跑三个来回。
由于采取了各种强有力的措施,经拉多加湖“生命之路”运进列宁格勒城的货物数量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货运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了,列宁格勒城内的粮食日益增多,粮食储备有所增加。1942年4月,日丹诺夫有一次很风趣地对人们说:“好啦!现在我成为一个富人了,因为我已有了12天的粮食啦!”就这样,传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帮助列宁格勒军民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希特勒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民的罪恶计划。
打破包围,赢来胜利
自从1941年9月法西斯德国兵临列宁格勒城下之后,尽管希特勒能够从望远镜里看见城里圣伊萨克斯教堂的穹形屋顶和海军部大厦的尖顶,但德军却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进入城内。经过战斗炮火洗礼的列宁格勒军民,时刻保持着革命战士的沉着镇定,高度警惕地守卫在与德军对峙的前沿阵地上,时刻准备击退敌人的进攻。
1943年1月12日清晨,苏军的“马兰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瞄向涅瓦河对岸的德军前沿阵地。当阳光刚刚出现,2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就同时发出震天的怒吼,向敌人的阵地喷吐出万丈火焰。这是苏军为突破德军围困所实施的“火花”战役的复仇怒吼。1月18日夜晚,列宁格勒人民突然从莫斯科电台播送的最后新闻节目中听到播音员以激动的声调大声宣告:“封锁线被突破了!”“列宁格勒解围了!”这一期待已久的胜利喜讯,使列宁格勒军民顿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甚至不顾外面正在下着鹅毛大雪,一个个都兴奋得像孩子一般跑出屋外。“红军会师了!”“乌拉!列宁格勒!”“乌拉!斯大林!”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每一幢房子外面都挂上了印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到第二天清晨,整个列宁格勒城到处都飘扬着迎风招展的红旗,显得格外夺目动人。
继“火花”战役突破德军围困之后,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反攻终于开始了。经过两个星期的激烈作战,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1944年1月27日,尽管这是个三九严寒的阴冷日子,但却是列宁格勒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天。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晚上,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在祝捷大会上庄严地宣布:“列宁格勒城现在已经从敌人的包围中、从敌人的野蛮炮击中获得了彻底解放。”列宁格勒人民终于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历时900天之久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虽然在列宁格勒因冻饿致死64万余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但是这场保卫战不仅坚定了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鼓舞了他们胜利的信心,而且还消耗了法西斯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始终把兵力雄厚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紧紧地拖在西北战场上,从而为苏军取得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的辉煌胜利,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军民的英雄业绩更是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就连英国的《旗帜晚报》也发出这样的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是“生命之路”的奇迹,更是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来源:鱼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