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时代,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已与往昔大不相同。物质的充裕程度令人惊叹,他们大多从未经历过匮乏的滋味,生活中的各类需求往往能轻易得到满足。家中的玩具堆积如山,电子产品更是一应俱全,各种美食随时可供享用。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所指出的,这种过度的物质满
在当今时代,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已与往昔大不相同。物质的充裕程度令人惊叹,他们大多从未经历过匮乏的滋味,生活中的各类需求往往能轻易得到满足。家中的玩具堆积如山,电子产品更是一应俱全,各种美食随时可供享用。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所指出的,这种过度的物质满足,使得孩子们追求成功的动力逐渐异化为对物质或精神报偿的追逐,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以及满足享乐的欲望。这一过程不仅阻碍了他们内心 “不满之情” 的产生,遏制了自发创造的潜能,还滋生出恐惧,进而妨碍了他们对生活的明智洞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却如泰山压顶。从小学起,他们便被繁重的课业所束缚,每日在学校的时间被课程填得满满当当,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等待完成。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压力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清晨,天还未亮就得匆忙起床奔赴学校,开启一天紧张的学习;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学生们则需全神贯注地记录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点;课间休息时,也常常被用来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或请教老师同学问题;夜晚,回到家中仍不能松懈,台灯下是他们埋头苦读、刷题的身影,直至深夜才能疲惫入睡。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孩子们的身心俱疲。《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令人揪心,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其中高中阶段最为严重,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更是高达 10.9% - 12.5%。同时,睡眠不足的问题也如鬼魅般缠上他们,高中生平均睡眠时长仅有 7.2 个小时,84.1% 的高中生睡眠不足 8 小时。
在物质与学业的双重夹击下,孩子们对未来却显得迷茫无措。他们就像置身于浓雾之中的行者,看不清前行的方向。往昔,长辈们凭借 “知识改变命运” 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拼搏,为自己挣得一片天地。然而,如今的孩子们,物质条件已然优越,他们无需再为温饱问题发愁,这一曾经强大的奋斗动力在他们身上已然失效。未来在他们眼中,仿佛是遥不可及的虚幻之地,缺乏清晰的概念与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究竟为何而用,不确定未来要从事何种职业,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渴望成为怎样的人。这种迷茫感,如同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愈发彷徨。
这种物质上的过度满足,看似给予了孩子一切,实则让他们的心灵陷入了一种虚空状态。《道德经》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过多的物质享受,如同缤纷的色彩、嘈杂的音乐、诱人的美味,让孩子在感官的刺激中迷失,渐渐失去了对内心真正需求的感知。他们拥有了琳琅满目的玩具,却不再能沉浸于创造的乐趣;品尝着各种珍馐,却难以体会到食物带来的简单幸福;手中的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可内心的充实感却并未随之增加。就如同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人们被霓虹灯、广告牌和车水马龙所包围,心灵却愈发孤独与迷茫。
回顾往昔,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为了一本心仪的书籍、一双新鞋,甚至是一顿饱饭,便会付出诸多努力。他们深知每一份收获都来之不易,因而懂得珍惜,内心也有着坚定的追求。例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下,他对知识充满渴望,为了改变命运,甘愿承受艰苦的体力劳动,在苦难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的轻易获取使得他们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满足欲望,这也导致他们缺乏为目标拼搏的经历,内心的坚韧与执着难以养成。当面对困难时,往往容易选择放弃,因为他们未曾体会过匮乏带来的动力,不懂得只有通过不懈奋斗才能突破困境、实现成长。
未来,对孩子们而言,仿若一座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他们身处当下的安稳与富足,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漫长岁月,让他们难以真切感知。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提到,我们总是活在过去或未来,却极少真正活在当下这一刻。孩子们亦是如此,被父母与老师驱赶着奔赴一个又一个目标,学习各种技能,为的是十几年后的那场高考,为了成年后的生活。可这种遥远的目标,于他们而言,太过抽象,缺乏实际的触感。家长们常说 “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没出息”,试图用未来的困境来激励孩子,然而就如同《当下的力量》中所讲,未来是虚幻的,当我们把当下当作达成未来目的的手段时,当下便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孩子也难以从中获得奋进的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与孩子们缺乏生活阅历有关。他们未曾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不懂得人生的起伏波折,未来在他们心中便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论语》有云:“未知生,焉知死?” 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是 “未知当下,焉知未来”。他们尚未能深刻领悟当下生活的意义,又怎能明晰未来的方向?所以,引导孩子关注当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或许才是帮助他们打破迷茫、找到动力的关键所在。
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之重,已然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沉重枷锁。每日清晨,天还未亮,他们就得强睁开惺忪的睡眼,匆忙奔赴学校,开启一天漫长而紧张的学习之旅。课堂上,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授着各类知识,孩子们则如同被上紧发条的机器,全神贯注地聆听、记录,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知识点。课间休息时,本应是放松身心的片刻时光,可大多数孩子却依旧埋头于书本,或是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或是抓紧时间完成上节课留下的作业,走廊上少了往昔的欢声笑语。放学后,等待他们的并非轻松的玩耍时光,而是堆积如山的作业与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夜晚,城市灯火阑珊,孩子们却还在台灯下奋笔疾书,为解一道难题绞尽脑汁,直至深夜,才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爬上床榻。
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深刻指出:“比较会滋生烦恼,它带来竞争、野心与冲突,导致人内心的挣扎与焦虑。” 在学业的赛道上,孩子们被迫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攀比竞赛。家长们热衷于将自家孩子与他人作比较,成绩、排名、奖项皆成为衡量的标尺。每次考试过后,那张贴在教室墙上的成绩单,便如同审判的判决书,名次的升降牵动着孩子与家长的心弦。成绩优异者,固然能收获短暂的荣耀,可内心却时刻紧绷,担忧被他人超越;成绩欠佳者,则在挫败感中苦苦挣扎,自信心遭受重创。这种攀比心理,如同一股无形却强大的暗流,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与探索欲一点点吞噬,徒留下厌学的情绪在心底蔓延。
长此以往,孩子们沦为了学习的机器,机械地记忆、刷题,只为在考试中斩获高分,满足家长与老师的期望。他们无暇顾及知识本身的魅力,无法在学习中找寻到真正的乐趣,内心的创造力与好奇心被繁重的课业压制得奄奄一息。正如《夏山学校》所倡导的那般,教育应是尊重孩子天性,让他们自由成长的过程。我们亟需反思,如何为孩子松绑,让他们挣脱学业的桎梏,重拾学习的热情,在成长的道路上轻盈前行,去探寻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强调,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了解。家长与老师应当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助力他们认识自己,探寻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优势。就如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面对被原学校退学的小豆豆,他并未加以斥责,而是给予了充分的耐心与包容。他用整整四个小时,专注地倾听小豆豆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让小豆豆真切地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小林校长也从不给孩子们设定刻板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喜爱的科目开启每日的学习之旅。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患有侏儒症的高桥君,小林校长特意为其量身定制运动会项目,让他能在赛场上尽情展现自我,收获自信。正是这种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使得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在巴学园这片自由的天地里,能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茁壮成长。家长与老师也应如此,通过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让兴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强大的驱动力。
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书》中提到:“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这启示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专注当下,在学习的过程中摒弃杂念,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学习并非仅仅是为了遥不可及的未来目标,更在于当下点滴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古代的学徒,在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时,从最初的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等粗杂活儿做起,他们专注于每一个当下的任务,在实践中用心体悟技艺的精髓。每一次拉锯的力度、每一下刨刃的打磨,都凝聚着他们对木工技艺的敬畏与专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工具的使用,领悟到木活制作的技能与窍门,为日后成为能工巧匠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的孩子,也应学会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当他们专注于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一篇文章的构思、一个历史事件的剖析时,便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碰撞带来的乐趣,发现学习的美好,从而让内心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涌现。
孩子之所以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视野过于狭窄,生活经验匮乏。家长和老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元的体验机会,让他们走出书本知识的局限,亲身去感受广阔世界的丰富多彩。《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生活中的点滴智慧皆源于这片土地。孩子们不妨走进乡村,亲身参与农事劳作,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观察乡村手艺人的精湛技艺,编织、木雕、陶艺,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乡村老人交谈,聆听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体悟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同时,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等,能让他们接触到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了解历史的沧桑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的无穷魅力。当孩子看到古老的文物,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便能明白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知晓所学知识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洞察世界的窗户,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与力量,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迈向未来。
在帮助孩子破局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与老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家长们需摒弃功利之心,放下对成绩、名次的过度执着,不再将孩子视为满足自身虚荣心的工具。《论语》有云:“君子不器。” 孩子不是被打造、被雕琢的器物,而是有着独立思想、鲜活灵魂的个体。家长要像《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阿嬷一样,用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感染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爱与信任,关注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温暖的拥抱与鼓励,让家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源源不断地为孩子输送精神滋养。
老师则应勇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摒弃填鸭式、应试化的教学模式。借鉴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课堂之上,不再是老师的 “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知识的乐园;课后作业,不再是机械重复的习题堆砌,而是趣味盎然、富有启发性的实践任务。老师要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助力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方向。
唯有家长与老师携手共进,各自找准角色定位,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面对物质的诱惑与未来的迷茫时,心中有力量,脚下有方向,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在这物质充裕却又充满挑战的时代,唤醒孩子内心的动力,引领他们穿越迷茫,已然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需深刻反思,重新调整步伐,以契合孩子成长的需求。我们要给予孩子空间,让他们去认知自我,去探寻内心深处的热爱;引导他们珍视当下,在每一个瞬间体悟成长的真谛;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明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真切感受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让我们携手共进,助力孩子在物质的浪潮中坚守精神的高地,在迷茫的雾霭中寻得前行的方向,向着光明的未来稳健启航。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拥有充实且幸福的人生旅程。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