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未来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眼睛”——为导弹装上锐利的视线,守护祖国的领空。
1921年,浙江宁波的一个商贾家庭迎来了一名男孩。
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未来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眼睛”——为导弹装上锐利的视线,守护祖国的领空。
他叫陈敬熊,名字里带着父辈对“敬天法祖、熊罴之士”的期待,而他的一生,却与冰冷的公式、精密的天线紧紧相连。
陈敬熊的少年时代并不顺遂,战火纷飞中,他辗转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甚至两度因战乱失学。
但命运没能浇灭他的求知欲,1943年,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又攻读电讯专业硕士学位。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旧中国任人欺凌,只因科技落后。”1950年,他带着一腔热血北上,进入北京邮电部研究所,从此与国防科技结缘。
1957年,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陈敬熊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当时,中国正仿制苏联P-2导弹,代号“1059”。
苏方提供的图纸残缺不全,关键技术更是讳莫如深。
导弹天线被称为“导弹的眼睛”,若设计失误,整个系统将沦为“盲箭”。
陈敬熊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最终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简化了复杂的天线设计公式。
这一成果不仅让“1059”导弹成功飞天,更打破了国外专家的理论垄断。
1965年,一场更艰巨的任务降临。
美军的U-2高空侦察机频繁侵入中国领空,而我国仿制的“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却因天线误差屡屡失手。
钱学森亲自点将:“毛主席说,U-2打不下来,他睡不着觉!”
陈敬熊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半年内完成上百次试验,最终发现误差源于“二次本征模”干扰。
改进后的天线让十多个濒临报废的装备“起死回生”,成本骤降,性能飞跃。
1967年,“红旗一号”首次击落U-2,中国防空力量从此挺直腰板。
这项成果在1987年斩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巅峰之作。
20世纪70年代,他投身相控阵雷达研究。
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雷达“盲区”源于天线输入电纳无限大,陈敬熊却通过理论推导提出相反结论——问题出在输入电导为零。
这一发现为国产雷达设计扫清障碍,相关成果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二等奖。
80年代,他又将数学中的“香农采样公式”引入天线方向图计算,使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的旁瓣降低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之外,陈敬熊更是一位“播种者”。
在人才匮乏的年代,他首创“导师带徒弟”模式,手把手培养青年才俊。
他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甚至因学术问题当面质疑国际权威。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捐出积蓄在北京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助力物理学科发展。他说:“科技自立才能自强,这需要一代代人接力。”
2022年3月16日,101岁的陈敬熊院士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用无数个日夜的公式推导、车间蹲守,默默编织起中国空天防御的“金钟罩”。
从“1059”到“红旗系列”,从相控阵雷达到卫星通信,他的足迹刻在共和国最艰难的科技长征路上。
这位百岁老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要相信科学,谁对就听谁的。”
来源:涅槃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