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有钱人喜欢钱吗?不,他们只是喜欢更多的钱。”在“新能源一哥”宁德时代(CATL)身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坐拥账上超2600亿现金、日赚1.4亿的宁德时代,在2025年2月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募集50亿美元外汇,搞得市场一脸问号:“怎么着?嫌
深度解读 | 宁德时代赴港二次敲钟:不差钱的全球锂电霸主意欲何为?
“你以为有钱人喜欢钱吗?不,他们只是喜欢更多的钱。” 在“新能源一哥”宁德时代(CATL)身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坐拥账上超2600亿现金、日赚1.4亿的宁德时代,在2025年2月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募集50亿美元外汇,搞得市场一脸问号:“怎么着?嫌人民币不够香,非得再来点欧元和美元解馋?”
在看似匪夷所思的动作背后,宁德时代打的是一副全球化的牌局。海外建厂、外汇储备不足、估值困境,这些看起来颇为“朴素”的理由,才是宁王二次上市的真实动机。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富得流油”的宁德时代,去香港圈钱到底图什么?
一、直接动机:宁王缺外汇,估值要疗伤
外汇“弹药”告急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宁王的钱虽然多,但也不是哪里都多。近年来宁德时代大举出海,在德国投产14GWh工厂后,又启动了匈牙利、西班牙等地的大项目。其中匈牙利工厂规划产能100GWh,总投资高达73.7亿欧元(约555亿元人民币);2024年底又宣布与Stellantis合资在西班牙建50GWh电池厂,投资额40.38亿欧元(约305亿元人民币)。
两个欧洲项目合计近110亿欧元投入,而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账上仅有38.58亿欧元和67.35亿美元的外币现金储备。折合总外汇不到800亿元人民币,却要应对动辄数百亿人民币级的海外烧钱计划,资金缺口显而易见。
正如宁德时代在招股书中坦言,目前的外汇储备难以覆盖欧洲等地持续的巨额投资需求。因此,通过H股募资直接获取欧元、美元,无疑是为海外项目提供充足“弹药”的捷径。
估值洼地寻修复
登陆港股有望缓解A股估值偏低的困境。宁德时代在A股市值一度高达1.6万亿元,但近期回落到1.1万亿元左右。据行业预测,其A股2025年动态市盈率仅约16倍,显著低于海外同行。
韩国动力电池巨头LG新能源(LGES)虽然出货量只有宁德时代的26%,市值却达到宁德时代的36%。若以EV/EBITDA估值,LGES是宁德时代A股的2.7倍之高。显然,“宁王”在资本市场被打了折。
图:宁德时代的EV/EBITDA估值与出货量只有其26%的LG新能源相比存在明显低估
二、业绩表现:“增利不增收”的双引擎格局
最近宁德时代的业绩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高歌猛进,但似乎也不错,其呈现出 “营收首降、利润新高”的结构性反差:2024年公司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滑9.7%,但归母净利润却达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创下历史新高。营收自上市以来首次同比下降,而利润逆势上扬,这背后有何玄机?
收入下滑?见招拆招!
根据年报和业绩说明,宁德时代2024年营收下滑主要受动力电池降价和国内需求放缓影响。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电池价格被整车厂压低,加之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出现罕见下降。
同时,公司积极让利下游锁定份额,以应对国内“卷王”比亚迪等竞争,电池系统单价较去年明显降低(据年报披露,2024年动力电池系统销售均价约0.66元/Wh,同比下降约28%)。
然而,成本端的剧变有效对冲了收入下滑:锂电核心原料碳酸锂价格在2023年经历“高台跳水”,从最高每吨超50万元暴跌至十余万元的区间,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宁德时代2024年综合毛利率提升至24.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尤其第三季度起毛利率显著改善,管理层称“单位盈利能力整体保持稳定,Q3、Q4毛利率均有所提升”(剔除会计调整影响)。
此外,公司储能业务高毛利率的快速成长也贡献了更多利润。结果就是:尽管卖电池每度电少赚点,但材料便宜太多,每卖一块电池反而挣得比以前多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毛利护体,利润逆袭”。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利润水平的保障跟业务板块的顺利发展布局关系密切。2024年净利率从2023年的11.8%跃升到14.0%,盈利能力接近疫情前高峰水平。
图:宁德时代主营业务盈利
从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这张图可以看出,驱动利润逆势增长背后正是公司“双引擎”业务的新格局:一方面在巩固动力电池板块龙头地位的同时稳住了利润率,另一方面储能电池板块高速增长,毛利率更胜一筹,成为新的利润发动机。
图:2024年1-11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
从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来看,宁德时代依然稳坐头把交椅。上图显示2024年1-11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及份额,其中宁德时代装机289.3GWh,市占率36.8%,较上年略有提升。比亚迪以17.1%居第二,LG新能源以11.6%列第三。也就是说,每三辆电动车就有一辆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份额超过第2到第4名的总和。
图: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Top15概况(2024年)
即便在国内,宁德时代仍占据近50%的动力电池装车量,行业一家独大的格局未变。不过随着比亚迪等后来者崛起,宁德时代的全球份额比2022年约40%的峰值有所回落。2024年前11个月其全球份额同比小幅增长0.6个百分点(36.8% vs 36.2%),显示竞争加剧下“宁王”也面临守擂压力。为了守住江湖地位,公司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谈。
动力/储能双轮驱动
分业务看,储能电池成为宁德时代的另一大增长引擎。2024年公司锂电池总出货量475GWh,同比增长21.8%。其中储能电池出货93GWh,增长34.3%。储能在出货量和收入占比上快速提升,2024年储能电池收入572.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15.8%,较上一年进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业务毛利率高达26.84%,比动力电池业务的23.94%高出近3个百分点。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2024年动力电池毛利率同比回升5.81个百分点,而储能毛利率猛增了8.19个百分点。
业内分析认为,储能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好于动力电池,且客户更注重质量和稳定供应,价格战压力小一些。因此宁德时代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在储能领域获取了不错的利润空间。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约369.8GWh,同比激增64.9%,其中中国厂商占据93.5%的绝对份额。宁德时代以接近110GWh出货量夺下29.5%的全球储能市场份额,继续排名世界第一。
储能业务俨然成了宁德时代新的增长极,“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何况背靠新能源大势的锂电巨头呢?
海外市场崛起
宁德时代近两年业绩的另一大看点是海外收入的快速攀升。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达到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3%,占总营收的32.67%,而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23.4%。也就是说不到两年,海外业务占比从不足四分之一升至接近三分之一。2024年这一比例继续稳定在30.48% 。
宁德时代已在海外建立起庞大的客户群:乘用车客户涵盖宝马、奔驰、Stellantis、大众、福特、丰田、现代、本田、沃尔沃等国际车企,以及国内的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汽车等;储能方面则与美国NextEra能源、英国巴拉德、芬兰瓦锡兰、法国能源公司、国内三大央企发电集团等展开合作。这种全球开花的业务布局让宁德时代的收入结构更趋多元,也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
为了更好服务海外客户,“就近供货”成为宁德时代战略重点。早在2018年公司就赴德国图林根建厂,2023年建成投产,年产能14GWh。匈牙利100GWh巨无霸工厂也于2022年启动建设,选址紧邻奔驰、宝马等整车厂。2024年下半年,公司宣布在印尼投资11.8亿美元建15GWh电芯工厂,预计2027年投产;同年12月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50GWh工厂敲定。
据公司联席董事长透露,年内还有望公布第四座欧洲电池基地的计划,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产能版图。可以预见,未来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将持续攀升,真正从中国龙头成长为全球公司。
图:宁德时代的全球化布局
当然,海外扩张带来了收入和份额增长,也带来了管理和经营的新挑战。财报数据也揭示出宁德时代当前面临的一些风险隐忧。首先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期拉长。
2024年底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达到641.36亿元,周转天数同比增加近9天,延长至63.72天。换言之,下游客户回款变慢了。
新能源车行业下游车企资金紧张,拖欠电池货款的现象增多,公司不得不垫资等款。同时为了抢占市场,宁德时代对优质客户给予更长账期,也拉长了资金占用。与之对应,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周期也被迫延长了40天,付款周转天数达163.22天,应付账款达1309亿元。
上下游互相拖欠形成了“三角债”压力:车企欠宁德时代的钱,宁德时代又延后付给材料供应商,一旦某环节资金链吃紧,都可能传导风险。
不过宁德时代家底殷实,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970亿元,年末货币资金超过3000亿元。充沛的现金流为公司提供了安全垫,应对账期拉长的流动性风险。
另一个风险是存货积压与减值。由于上游原料价格暴跌,宁德时代对手中高价囤积的存货进行了大额跌价计提。2024年公司计提各类减值准备近93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22.07亿元,远高于2023年的2.09亿元。这一举措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83.91亿元。
虽说是账面损失,但也反映出公司库存原料因市价下跌而价值缩水的情况。好在经历这一轮出清后,目前库存成本已反映市场低价,未来存货减值的风险降低。产能过剩也是隐忧之一。
2024年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约76%,虽下半年有所改善但仍有近四分之一产能闲置。随着行业供给增加,若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部分产能过剩和资产闲置压力,需要通过开拓新市场来消化。
总体而言,应收账款、存货等运营指标的恶化值得关注,但凭借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和资金实力,这些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正所谓“船大不怕浪”,现金流充裕的宁王有足够的船底压舱石度过周期波动。
三、企业治理与战略转型:研发为矛,生态为盾
在行业高速发展与技术迭代的大浪中,宁德时代能多年居于顶峰,靠的不仅是规模和市场,更在于持续厚植的技术壁垒和完善生态链的护城河。此次登陆港股,公司亦希望借机在治理和战略上完成新一轮升级。
巨额研发打下的壁垒
宁德时代素以“研发狂魔”著称。2014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663亿元。仅2023年一年研发支出就达到183.5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仅次于比亚迪,位居第二。研发人员规模超过2万人,占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如此大手笔投入带来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宁德时代接连推出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产品:麒麟电池(CTP3.0技术,实现电池包空间利用率超72%,续航提升明显)、神行电池(4C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10分钟充电可行驶400公里,被戏称“充电五分钟,续航一整天”)、M3P电池(新型多元磷酸盐正极电池,成本低廉性能优良)、钠离子电池(2023年发布首代产品,低温性能和安全性突出)以及凝聚态电池(高能量密度半固态电池,据称能量密度达500Wh/kg,可用于电动飞机)等。
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公司产品线,也引领了行业技术方向。例如,快充“神行”电池的推出打破了磷酸铁锂充电慢的固有印象,一举缓解了电动车用户的里程焦虑。而2023年底亮相的凝聚态电池,则展示了宁德时代对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探索决心。
图: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发布会现场
雄厚的研发投入也转化为坚实的专利护城河。截至2024年9月30日,宁德时代及附属公司在中国境内已拥有超过1.4万件授权专利;放眼全球,公司累计专利申请量更是超过2.3万件,远超LG等主要竞品。
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等领域,宁德时代的专利布局数量和质量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比如公司在电池正负极材料配方改进、电解液添加剂、隔膜预锂化等方面的多项专利,显著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寿命。
强大的知识产权壁垒不仅保护了自身创新成果,也让后来者难以复制其技术路径。
总之,研发投入之巨、成果之丰,奠定了宁德时代在技术上的“先手优势”。正因为有这一矛尖,宁德时代才能在价格战中保持一定底气,以技术溢价抵御纯粹的低价竞争。
纵向整合控资源
除了技术高墙,宁德时代还在构筑一条从上游资源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链生态圈,把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过去几年公司积极向上游原材料领域延伸布局,“宁王挖矿”频频见诸报端。成立13年里,直接投资持股企业132家,间接投资11349家,更直接出手海外矿产。
2024年11月,宁德时代成功拿下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的锂矿开发权,投资额高达10亿美元,将建设年产1万吨和2.5万吨碳酸锂的两座工厂。在印尼,宁德时代联合Antam、BI等参与镍矿和红土镍高压酸浸项目,锁定电池级镍资源供应。非洲的铜钴矿(洛阳钼业),澳洲(加拿大千禧锂业)和国内的锂矿(江西宜春)、磷矿(湖北宜化),也都有宁德时代投资或签署的深度合作协议。
通过这一系列纵向整合举措,宁德时代意图保障关键原料的稳定供应和成本可控。上游掌握矿产,等于握住了电池的“粮草”。尤其在锂、镍这些易短缺的资源上,自给自足就多一分战略主动。
图:宁德时代的部分锂矿布局
此外,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邦普等在国内建立了成熟的电池回收网络,每年可回收处理上万吨废旧电池,提炼出镍钴锂等再生材料,形成闭环循环。
这一“城市矿山”不仅降低原料采购依赖,也符合环保趋势,可谓一箭双雕。可以说,宁德时代正通过投资“矿山+回收”打造自己的上游护城河,将供应链风险降到最低。
港股引战投,治理再升级
此次港股上市,宁德时代还有一个用意: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架构,推动自身向真正的跨国企业转型。
A股上市7年来,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长曾毓群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约23.27%),机构股东以国内券商、公募基金为主。
图:宁德时代A股前10大股东名单
登陆港股后,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将成为公司新股东,包括可能加入的主权基金、海外汽车巨头等。通过这次H股发行,宁德时代有机会把一些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转变为股东。
例如,大众汽车集团曾与宁德时代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在新技术开发、battery swap(换电)等领域深度合作。不排除大众会认购一部分H股,加强双方绑定。同样,像中东的主权基金(QIA、PIF等)近年热衷投资新能源产业,也可能趁机入股成为长期股东。
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一方面可为公司带来国际化视野和业务协同(如整车厂股东可稳定电池订单来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公司治理的多元化和透明度。管理层需要平衡更多元的股东诉求,遵循更高的治理标准,这将倒逼公司在决策流程、信息披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长期看,引入全球战投有助于宁德时代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减少“创始人企业”色彩,朝百年老店迈进。
ESG与合规
在ESG(环境、社会、治理)方面,宁德时代近年来也动作不断。公司已连续发布三年ESG报告,详细披露碳排放、能源使用、员工权益等可持续发展绩效。
作为全球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深知欧洲投资者与监管对ESG的高要求。香港上市将使其进一步接受国际投资者的ESG审视,倒逼公司提升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的透明度。
这与公司业务全球化布局形成良性呼应——特别是在欧洲市场,绿色合规已经成为进入壁垒。欧盟近年推出的《电池法》要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和标识,未来还将设定电池碳排放上限和强制回收利用率;碳边境调节税(碳关税)机制也在逐步落地,虽然初期不直接涵盖电池,但长期看高碳制造的产品进入欧洲都会面临额外成本。
宁德时代若要深耕欧美市场,必须在低碳制造、供应链责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公司在推动工厂使用可再生电力、降低单位能耗,并与上下游合作追踪产品碳足迹。
通过港股上市,公司可以更规范地披露ESG指标,主动对接国际投资者的合规期望。这不仅是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更是确保产品畅行海外市场的通行证。
正所谓“要想电池卖得好,ESG先搞得好”。宁德时代此举实际上在为自身贴上“绿色”、“透明”的国际标签,解除欧美市场在合规上的后顾之忧。
机遇与风险并存,理性把握港股投资价值
宁德时代奔赴港交所二次上市,背后是内外交织的多重考量:有全球攻城略地对资金的饥渴,有市值管理对估值的诉求,有产业竞争格局演变的未雨绸缪,还有企业自身治理升级的主动求变。
在调侃之余,我们也看到宁德时代这艘新能源巨轮正加速驶向深蓝海洋——那里有更宏大的资本舞台,也有更汹涌的风浪挑战。
对于这位动力电池之王而言,登陆港股只是新的起点。未来,它能否凭借雄厚的技术与资金实力,继续引领全球电池产业,并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投资者拭目以待。
而宁德时代需要用业绩和行动来证明:无论A股还是H股,宁王依然是那个王。正如那句戏言改编:“钱是不缺的,但国际化征途上,多多益善。”毕竟,在构建能源未来的征途中,弹药充足者胜出,讲好全球故事者恒强。
——本文转载自【华通玖安】公众号
来源:Hawk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