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泉”到“治泉” —“良教堡乱泉庄改名文书”考察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06:14 1

摘要:活动安排在乡政府驻地下治泉村广场。在乡政府打造的非遗传承体验馆内,展陈着良教乡桥儿沟砂罐制造技艺、石庄牛毛纺织技艺、上治泉传统建筑木工技艺等一系列非遗传承项目,进馆的人不但能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而且还可以进行现场互动体验。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谢月清给我们当

禀文一。禀文二谢月清(右二)、吕海顺(左一)介绍两份文书的发现过程。

□韩福良

发现过程

2024年4月的一天,应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良教乡党委政府之邀,笔者一行前去参加乡政府举办的“砂罐之乡——乐游乡村”系列文体活动。

活动安排在乡政府驻地下治泉村广场。在乡政府打造的非遗传承体验馆内,展陈着良教乡桥儿沟砂罐制造技艺、石庄牛毛纺织技艺、上治泉传统建筑木工技艺等一系列非遗传承项目,进馆的人不但能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而且还可以进行现场互动体验。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谢月清给我们当讲解员,介绍良教乡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在书画刺绣展区,有两幅镶着边框的装裱作品很醒目。驻足细看,原来是两幅清代文书资料复印件,上面记述清光绪二十四年良教堡治泉庄回民马永昌、马生美等人申请将“乱泉”改名为“治泉”的禀文及大通县知县的批文。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2003年至2005年我们调查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时,走遍了全县各乡镇(村),走访老人,查阅档案资料,从来没有发现有这么两纸文书,今天却在这里无意中发现,实在不可思议。“乱泉”为什么改为“治泉”?什么时间改的名?当我们无法从文献中得出答案并纠结不已时,在这里看到这么重要的实物资料,真的是如获至宝,可以用“惊喜”这两个字来形容此刻的心情了。

谢月清介绍了这两幅珍贵文书资料的发现过程。2023年6月调任良教乡党委副书记的吕海顺,从小喜欢探究民族历史和地方文化,爱好文学,工作之余还创作古典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他的老家在大通县城关镇东门村,祖父吕文林曾在民国时期的大通县署担任过稿爷(相当于科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回家务农,1966年因病去世。2009年,吕海顺在老家翻修老宅时,从旧房屋的椽花孔里面发现了这两纸文书,当时他觉得很奇怪,祖父为什么把县衙的档案文件带到家里了?什么时候又把它塞到椽花孔里面了?但没有人能解答。后来估摸,祖父回乡后,怕这些旧东西被人看见会招来麻烦,就把它们塞到椽花孔里面藏起来了。祖父去世后家人不知道有这回事,四十多年过去了,要不是翻建老屋时被有文化的子孙发现,也许若干年后,最终会被岁月侵蚀而湮灭。

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砂罐之乡”,谢月清和吕海顺商量把这两纸珍贵文书展示出来,让人们知悉“治泉”村名的来历。为了保证文物不受损失,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件复印下来,然后将复印件装框展出。活动结束后,我们本想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两份文书的内涵,但一直被忙碌的事务缠身。不经意间,半年时光已经悄悄溜走了。

2024年11月9日,我们再次来到良教乡,商谈文书资料的捐赠保存事宜。吕海顺拿出这两纸收藏多年的珍贵文书,当场捐赠给大通县图书馆,作为馆藏地方文献资料永久保存,以便后人查阅研究。县图书馆馆长哈金花接收了捐赠。

至此,这件辗转了126年的清末改名文书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属,被县级图书馆收藏。

记述内容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现在,这两纸禀文几经易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纸张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折叠处和边缘稍有撕裂破损,虽然保存基本完好,但还需请专家进行修复处理,才能展示查阅。我们小心拍照,按照呈送时间辨识排序,设置文件名称,整理文字并加了标点。

禀文一《良教堡治泉庄回民为图改地名请立碑记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十一日马永昌等撰,是大通县良教堡治泉庄回族村民马永昌、马生美等人给大通县知县的禀文及知县所作的批文。原文书写材质为白绵纸,纸幅50×22cm。禀文为汉文楷书体墨书10行200字;批文为汉文行书体墨书4行34字。禀文后面预留了作批文的地方,禀文落款日期在批文后面,钤私印,印文2字,字迹漫漶不清。批文最后盖长方形篆刻官印“运行大通”4字。

原文:

具禀人小的马永昌、马生美、冶起仓、鲁成才等年甲丕,原系良教堡治泉庄回民。为图改地名,请立碑记事。

窃小的等庄,世号“乱泉”。乱之云者,作乱之谓也。虽至僻之地,实不愿立乱字。先年幸蒙汤观察大人改为“清泉庄”,至今湮没未彰。小的等正欲图改之际,荷蒙仁台改为“治泉”。治也者,反而复治也,其名未始不佳。小的等喜合乎意,而各堡未闻其详,恐其名不通传,徒劳神力。是以伏乞仁明大老爷:饬谕各堡请立碑记,再于六房卷案内图改乱字,新立治字。则小的等地名永彰,而仁台之功永垂不朽矣。

为记,上恳。

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呈

批文内容是:

准为所请。书立木牌坊,并谕知三十三堡,从今定要改名为治泉子,以垂久远为是。

译文:具禀人小的马永昌、马生美、冶起仓、鲁成才等年长之人,原系良教堡治泉庄回族村民,想要改变地名,并请求立碑记事。私下以为,我们的村庄世称“乱泉”,所谓“乱”字,有作乱之意思,虽然这里地处偏僻,但我们不愿意立庄名为“乱”字。前些年,有幸得到汤观察大人重视,将村名改为清泉庄,但至今这个名称被遗忘并未受到广泛传播。我们正想要图谋改名之际,又承蒙仁台大人改为“治泉”。所谓“治”,就是反过来重新治理的意思,我们都很欢喜,符合我们的意愿。但是其他各堡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担心这个名字不能广泛传播,枉费精力。因此,我们恳求仁明的大老爷下令各堡,请立碑记事,并在县衙六房卷案中将“乱”字改为“治”字,这样我们村庄的地名就能永远彰显,而仁台大人的功绩也能永垂不朽。作为纪念。

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呈

知县批文为:批准他们的请求书立木牌坊,并通知县内三十三堡,从今以后一定要将名字改为“治泉子”,以流传久远。

禀文二《请饬钧谕砍伐树木修理牌坊建立碑记而彰德政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初一马永昌等撰。马永昌、马生美等给大通县知县的禀文及批文。书写材质为白绵纸,纸幅50×24cm。原文为汉文楷书体墨书9行178字;批文之一为2行17字,之二为6行60字,均为汉文行书体墨书。禀文后面预留处是批文,禀文落款日期在第一道批文后面,钤私印,印文2字,字迹漫漶不清。两道批文最后均盖长方形篆刻官印“运行大通”4字。

原文:

具禀人小的马永昌、马生美、冶起仓、鲁成桂、田正祥等,年甲住趾(址),前呈在案。

为请饬钧谕,砍伐树木,建修牌坊,以立碑记,而彰德政事。窃小的等业蒙仁台改乱添治,准给树木,修理牌坊,建立碑记。白叟黄童,未始不以为幸。但未建立凭据,改而犹未改也。仁台之婆心,何以得显?是以再恳仁明大老爷:饬发钧谕,砍伐树木八棵,修建牌房(坊),以立碑记。如蒙所请,择日兴工。告成之际,则德政永彰不朽,而地名达乎四境。

为此上禀,哀恳施行。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呈

(批文一)兵房速办谕贴并谕知三十三堡。切要!切要!

(批文二)“治泉子”三字,本县前已书好。准给道柳四棵,仰即照所谕大小高低,建立木牌坊。俾远近周知,永呼此名。□望尔等久享升平之福,切不得以后稍令废弃也。

译文:具禀人小的马永昌、马生美、冶起仓、鲁成桂、田正祥等人,年龄和住址都已记录在案。我们请求您下达命令,允许我们砍伐树木,修建牌坊,并立碑记,以此来彰显您的德政。我们这些人已经蒙受仁台大人您的允许,改“乱”为“治”,您批准砍伐树木,修理牌坊,建立碑记,这对于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的村民们来说都是一件幸事。但是,如果没有建立正式的凭证,地名可能改了就像没改一样,您的仁慈之心也无法得到彰显。

因此,我们再次恳请仁慈明智的大老爷下达命令,允许砍伐树木八棵,修建牌房,并立碑记。如果能够得到您的批准,我们将选择一个好日子开始动工。一旦完成,您的德政将会永远被铭记不朽,而地名将会传遍四方。因此,我们上书恳求,希望得到您的批准和实施。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呈。

知县批文分两道,第一道为:兵房要迅速办理公告,并通知三十三堡严格执行。第二道为:关于“治泉子”三个字,本县之前已经写好并批准给予道路旁的柳树四棵,请立即按照批示了的大小和高低建立木制牌坊,以便远近的人们都能知道并永远称呼这个名字。希望你们能够长久享受太平之福,切记以后不得让这个地名和设施废弃。

时代背景

这两纸禀文,沿用了乾隆以来官府文书的基本程式,写明文件责任者姓名和所禀事由、行文年月日,后面留出空白以备上级书写批语发还,以及在上级官衔称呼处贴红纸书写等。可见当时禀文撰写者,一定是位熟悉官场行文规程的读书人。

禀文一中提到的“汤观察大人”,按照史料记载推算,应为光绪年间镇海协营副总兵湖南湘乡人汤仁和。道光以后武职官员移驻流动相对频繁,道光三年(1823年)就有镇海营游击移驻大通,大通协营移驻镇海的记载。镇海,即丹噶尔,现在的湟源县。同治光绪年间,特别是乙未之变时,汤仁和移驻大通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清正式官制中并无观察这个职务,这是当时百姓对级别较高官员的雅称。

禀文一第七行首贴红纸,上写“仁明大老爷”,是对知县的尊称。时任知县万钟騄,字筱湖,福建侯官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到任。由于前几年战乱造成的书院焚毁,学校废弛,民生凋敝等现状,万钟騄在任内没有大的动作,待休养生息三年后,就申请筹款在县城西关创建泰兴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落成,受到当地士绅百姓称颂。该书院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改为学堂。文中的六房,是清代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即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批文中陈述的三十三堡,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改卫为县后,除原来所辖的23堡外,又将南闇门外原属西宁县的10堡(寨)划归大通县,以北川河为四至坐标,设河东6堡,河西8堡,河北9堡,河南10堡。自此大通县共辖33堡,直到清末民初。

良教堡是河西8堡之一,在北川河西一带。上乱泉庄、下乱泉庄地处娘娘山东麓黄土丘陵与北川河谷冲积平原过渡带,沙布沟、狼叫沟、黑刺台沟从西南往东北走向通往平川,特殊的地质构造,在沟口形成沼泽湿地,冒出了许多泉眼,相传有18处泉水。民国八年刘云新编纂的《大通县志》记载“去县南二十里,居良教堡中,水泉出地,洞穿三孔,各约尺许,水势奔涌,竞泄争流……”明洪武年间开始就有人在这里建村,绕泉修院,围寺而居,以泉水命名,称村子为上、下乱泉。西宁至县城毛佰胜的官道从这里通过,是当时大通县的南北交通要道。

史料价值

两份禀文相隔仅为二十天。禀文一内已批复改名为“治泉子”,禀文二留空处连续批文两道。第一命令兵房要迅速办理严格执行,通知全县知晓;第二则强调改名情况及建立木牌坊具体事宜,并对官民提出实施要求。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出现两份禀文和三道批复,可见当时改名的急迫程度。万钟騄的前任知县是陕西人王宝镛,字绍虞,光绪二十三年离任。清末增生梅汝调在《采录大通县乘帙稿》中记载,王宝镛在任期间听到“乱泉”二字,问为什么还要称呼这么个村名?既然乱了就应该得到治理,便顺口更改为“上治泉”“下治泉”,意思是要进行治理。其实,改名这个事,早已受到前任官员的关注和提倡,但并没有得到具体施行。

不管是汤仁和还是王宝镛,他们都有改变村名的提法,但只是口头形式,没有形成文字。而后任知县万钟騄,任职第一年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至此,也就是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上乱泉”“下乱泉”正式更名为“上治泉”“下治泉”。从此,该村名沿用至今。但修建的木制牌坊和碑记,已不知去向,无从查找。

古籍文书资料历来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史实知识,充实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内容。通过挖掘河湟地区历史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资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反映各民族源远流长、血肉相连的民族关系,记录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对培养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纸清代文书资料的发现,充实了大通县历史文献档案,用实物证实了良教乡上治泉村和下治泉村改名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对于研究清代大通地区民族分布、风土民情、建置区划、公文程式、地名文化、生态资源等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本文配图均由韩福良提供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25日 第9版:社会)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