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琴艺高超,却始终找不到能够真正理解他琴声的人。伯牙的琴声可以描绘出高山的雄伟,也可以奏出流水的灵动,但每当他弹奏时,周围的人只能听到美妙的旋律,却无法领悟其中的意境。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山间云雾缭绕,山脚下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便是传说中“高山流水”故事的发源地。
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琴艺高超,却始终找不到能够真正理解他琴声的人。伯牙的琴声可以描绘出高山的雄伟,也可以奏出流水的灵动,但每当他弹奏时,周围的人只能听到美妙的旋律,却无法领悟其中的意境。
有一天,伯牙来到了位于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的长江口。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伯牙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决定在此处抚琴。他坐在江边,面对着高山和流水,心中充满了感慨。他开始弹奏,琴声如高山般巍峨,如流水般奔腾,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都融入了琴声之中。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夫路过此地。他停下脚步,被伯牙的琴声所吸引。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他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知。他听着伯牙的琴声,仿佛看到了高山的壮丽,感受到了流水的灵动。当伯牙弹奏出高山的意境时,钟子期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奏出流水的意境时,钟子期又欢呼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赞叹,心中大为惊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琴声的人。他停下琴,激动地对钟子期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从此,伯牙和钟子期结为知交,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理解,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知音。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象征着知己和知音,也象征着音乐的高妙和对自然的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友谊和艺术的典范。
岁月流转,到了汉代,宜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场景。1980年5月,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山谷祠崖墓出土了陶抚琴俑和听琴俑。这些陶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欣赏音乐的场景。抚琴俑席地而坐,头戴花冠,双手抚琴,仿佛正在弹奏着《高山流水》。听琴俑则将左手掩于耳后,头略偏,倾听的状态十分陶醉。
宜宾山谷祠崖墓的主人身份虽不可考,但从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墓主应有较高的身份。秦汉三国时期,宜宾文化发生了巨变,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抚琴俑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也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四川地区的陶俑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时期,蜀地流行楚系木俑,这种习俗延续至西汉时期。西汉中期,四川墓葬中出现陶俑,显然是受关中地区影响。秦朝盛行陶俑随葬,秦始皇陵兵马俑乃系此时杰出代表。秦俑的风格、工艺为汉俑所继承。直至东汉,四川陶俑中依然有秦俑的影子。西汉中期,关中地区成为陶俑的传播中心,四川陶俑主要模仿关中地区。西汉晚期,部分陶俑形态模仿楚地、蜀地早期木俑,关中地区影响减弱。至东汉,楚系木俑在蜀地再度发展,绝大部分俑类造型或创意来源于战国秦汉时期楚地。
四川和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俑是同源的。徐州等地也出土有类似陶俑,比如,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女拱手立俑、龟山汉墓出土的女立俑。不过,四川地区对流入的文化因素并不是盲目接受,而是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在传承本地传统的基础上,于东汉中晚期形成了具有四川区域特色的俑群。
知音在哪里?知音,是文化和价值观的相遇。寻找知音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古代巴蜀地区频频出现具有中原文化色彩的抚琴俑,可视为日益接受中原文化的巴蜀人士为自己打上某种文化标记,是外迁的中原族群强化中原记忆之表现。
如今,登上翠屏山高处,满眼翠绿,山下是缓缓流淌的长江。静一静,你仿佛可以听到山谷祠里传来《高山流水》的琴声——高山雄伟、流水灵动,流畅的旋律先是沉稳,继而轻快,留在心底的是澎湃。长江是一条文化之河,流淌着古老的“高山流水”。凝视翠屏山出土的陶抚琴俑,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沿着长江水溯流历史深处,便会触碰到那“纳细川于巨流”的气魄。而这正是中华文化气象万千,始终保持喧腾活力的机理所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