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7291-海平面变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05:06 3

摘要:海水时刻在运动,海平面也不断在变动。这种变动有短期的,如日变动、季节性变动、年变动和偶发性变动等,主要与波浪、潮汐、大气压、海水温度及盐度、风暴、海啸等因素有关,其升降幅度小,且常是局部的;也有长期的,即地质历史期间的海平面变动,其变动幅度大,是大区域性的,甚

海平面变动 sea level change

全球或区域性海水面随时间的升降变动。是海水量、水圈运动、地壳运动和地球形态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海水时刻在运动,海平面也不断在变动。这种变动有短期的,如日变动、季节性变动、年变动和偶发性变动等,主要与波浪、潮汐、大气压、海水温度及盐度、风暴、海啸等因素有关,其升降幅度小,且常是局部的;也有长期的,即地质历史期间的海平面变动,其变动幅度大,是大区域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长期海平面变动引起的最直接后果是海进或海退,导致海岸线移动,海陆变迁,改变海陆之间的物质平衡。对大陆架和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浅海与近岸沉积物和沉积矿产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使海岸工程、港湾建筑被淹没、侵蚀乃至废弃,河道由于基准面的变化或淤或冲。因此研究海平面变化规律,预測其发展趋势,对研究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探索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极为重要。

1906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提出了全球性海面变动的概念。他认为地史上主要的海进和海退是由海洋盆地容积变化引起的。20世纪30年代,R.A.戴利发展了“冰川控制”说,并对冰川消长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值作了估算。60年代,板块构造说提出,板块扩张速率变动可导致洋盆容积的变化,进而控制海平面的升降。70年代,一些学者把地壳和水体当作统一的平衡体系,用地球流变观点研究地球各区域之间海平面升降的关系。

全球变化理论强调人为因素引起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升高的危险性,也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国际合作计划先后出现,重点研究世界海面变化的起因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1. 变动原因

海平面变动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主要有:地球运行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冰川-海平面变动、构造-海平面变动、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动、水压均衡作用、冰川均衡作用和流变均衡作用等。

①冰川-海平面变动。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偏心率、黄赤道交角和岁差分别具有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引起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在气候寒冷的地质时期,极地周围形成冰盖,海洋中的海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冰水流回大洋,海平面升高。

不同学者估计全球现代冰川体积在20~34.75百万立方千米,如果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50~85米(未考虑因海水增多而发生的海底均衡下沉)。

按第四纪末次冰期冰盖的体积估算,当时的海平面比目前低135米。对这种海面升降幅度的估计各学者不尽相同,主要看如何估计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尽管如此,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变动主要是由冰川消长所引起的论点已基本上得到公认。

②构造-海平面变动。因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变动。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局部的、地区性的。

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升降的构造作用是洋盆容积的变化、洋底下沉或新洋盆形成。

世界洋盆的总容积增大,导致海平面降低。相反,洋底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平面变动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大洋中脊上增生的物质是热的,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冷却,变得致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横向扩张移运过程中随时间而下沉。如果海底扩张递率很快,距中脊顶部一定距离的洋底没有足够时间以冷却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况下高,因而即使海水量不变,由于洋盆容积减小,海面也会升高。相反,海底扩张速率很慢,海面降低。海底扩张速率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动,周期长达数百万年,变化幅度可达300~500米。另外,还有人认为大洋中脊系长度变化会影响洋盆的容积。在大陆分裂期大洋中脊发展,导致世界范围的海侵,而在大陆汇聚形成超大陆时,则造成海退。

局部性的地壳升降运动,引起区域性的海平面变动。这种变动不是海平面与地心之间的距离变化,而是由于地壳升降而引起的海面相对于陆面之间的距离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动往往叠加在全球性海平面变动之上。

③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动。大地水准面受地球重力控制。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重力的变化,大地水准面的形态也随之变化。这种海平面变动表现为有些海区海平面升高,另一些海区海平面降低,从而使全球各地海平面升降既不一致,也不规则。据N.A.默纳尔(1976)的资料,新几内亚的高海面与马尔代夫群岛附近的低海面高差达180米。

④水压均衡作用。当冰盖融化,冰水回流入海,海底因水负载增加而下沉,直到新的平衡建立为止。有人估计近7000年来因负载影响洋盆下沉了8米,大陆上升了16米。其对陆架区的影响更显著。

⑤冰川均衡作用。在覆冰区巨大的冰盖使下伏的地壳下沉,因岩石圈具有弹性,下沉范围远超过覆冰区;而在冰前沉陷区外侧,地壳向上弹性降起。当冰盖消融后,地壳又因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末次冰期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均衡上升了约300米,现仍以每百年一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⑥流变均衡作用。地球流变论认为黏弹性地球和其上的水体处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并不断调整以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浮的冰川及水压的均衡影响不是局部性的,它波及全球,形成若干海面上升区和下降区。J.A.克拉克提出全新世(距今150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数学模式,把世界大洋分为6个海面升降各不相同的地带,指出由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变动,在各地是不一致的。这一模式已得到全球13个地点观测资料的证实。

上述各种因素中,全球性构造运动对整个地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动起决定性作用。第四纪以来,冰川作用对海平面变动影响最大。其他诸因素由这两个因素派生出来。此外,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还有:海洋中沉积物的堆积,地球内部的水通过海底火山作用进入大洋,河流湖泊的变化等。

2. 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变动

第四纪海平面变动的控制因素是冰川作用。随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海平面脉动降升。35000年以前,海平面大致接近现在位置,末次冰期最盛期(15000~20000年前),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130米左右,随后迅速上升到现代位置。对于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见图):

①距今6000年前,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高3~4米,此后海平面上下波动,最后达到现代位置。

②海平面持续上升,但在距今15000~5000年前迅速上升,之后缓慢上升到现代位置。

③认为在3000~5000年前,海平面已升至现代位置,以后无大变动。

很多人认为目前海平面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在上升。但是考虑到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动等因素,不同地区的海平面变动过程应有所差异。

不同学者所作的1万年来海平面变动曲线

根据调查得知,在冰期低海面时,大片陆架浅海出露成陆,从而使日本与中国、亚洲与美洲(沿白令海峡)、英国与欧洲大陆、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等相互连接,这对植物群和动物群(包括古人类)的迁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海洋地质学者在东海陆架边缘发现了古海岸线,用C-14法测出其中生物残骸的年龄为15000年左右,陆架上发现有阶地和古河谷。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距今15000年前,东海的海平面处于最低位置,比现代海平面低130~160米,古海岸线在东海冲绳海槽西坡的陆架外缘。距今15000~6000年期间海面迅速上升到现代位置,至于是否曾高出现代海平面认识不一。5000年以来海平面变动不大。中国沿海的大陆架就是因冰川消融、海面上升而使滨海平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

近百年来海平面呈上升趋势,被认为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所致,在沿海低地和大河三角洲地区尤为明显。相对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洪涝灾害、风暴潮的威胁和河口盐水的入侵,使排洪、排涝、排污的难度加大,水质变坏,供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已引起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3. 研究方法和存在问题

短期的海平面变动主要通过验潮站的直接水位测量和大地水准重复测量以及历史资料整理得出。长期的海平面变动要通过地质记录的研究方能确定。例如,通过保留的沉积层和地貌特征确定古海岸线位置和海平面高度,并使用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年代测定。一般选择稳定地区(如地盾)或大洋岛作为研究海平面变动的场所。目前只能定量计算15000年以来的海平面变动幅度。

人们对海平面变动及其历史的认识还很不完善。由于海平面变动因素复杂,调查测量技术上义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生物遗骸在沉积后发生搬移、碳的放射性污染、泥炭堆积深度估计误差等,都影响定量精度。大陆边缘没有绝对稳定的地区,确定海平面变动幅度须排除局部构造运动的影响,但尚无可靠的方法把它区分开来。因而对于最后一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的幅度认识很不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思想的提出再次使海平面变动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焦点,无论在理论上或方法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测年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球性对比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推荐书目

KING C A M. Beaches and Coasts. 2nd ed. London: Edward Amold, 1972.

BOWEN D Q. Quatemary Geology: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78.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9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