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末主义谈】022. 思悟“得舍在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06:25 3

摘要: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如同行舟之人,不断面临着各种得与失、舍与取的抉择。“得失相宜循自然,舍取有道拥适安。在世甘做无争客,心态平和走人间。”这几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语,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这纷繁世界中前行的道路。中国古典哲学中充满了对得舍关系的思考,从老子

【未末主义谈】

题记:

得失相宜循自然,

舍取有道拥适安。

在世甘做无争客,

心态平和走人间。

未末师悟“得舍在心”,于2010年11月17日06∶31(周三)成悟。

022. 思悟“得舍在心”

(2025年4月24日)

未末师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如同行舟之人,不断面临着各种得与失、舍与取的抉择。“得失相宜循自然,舍取有道拥适安。在世甘做无争客,心态平和走人间。”这几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语,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这纷繁世界中前行的道路。中国古典哲学中充满了对得舍关系的思考,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庄子的“逍遥游”,都在传达一种顺应自然、平衡得舍的智慧。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同时,要审视内心,把握好得与失、舍与取的尺度。

一、得失相宜:顺应自然的智慧

自然中的得与失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以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着得失相宜的规律。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万物在得失之间循环往复。春天,大地得到了生机与活力,花朵绽放,绿树成荫,但同时也失去了冬日的宁静;秋天,树木失去了繁茂的枝叶,却收获了果实的累累。这种得失的转换是自然的、和谐的,没有丝毫的勉强。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例如,一个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到财富和地位,但同时也可能失去陪伴家人的时间和健康的身体。这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交替,是生活的必然。

得失的相对性

得与失并非是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有时候,我们看似得到了很多,但实际上可能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反之,我们在失去某些东西的同时,也许正在收获着无形的财富。比如,一个人在竞争中赢得了一份高薪工作,但却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另一个人虽然失去了一份工作,但却因此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学习新的技能,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就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所传达的哲理一样,得失之间的转化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顺应自然的心态

面对得失,我们应拥有一种顺应自然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于得到,也不要对失去耿耿于怀。就像流水一样,顺势而为,不与自然的规律相抗争。当我们得到时,要懂得珍惜,感恩命运的馈赠;当我们失去时,要坦然接受,相信这是生活的另一种安排。这种顺应自然的心态能够让我们在得失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因过度追求得到而陷入贪婪的陷阱,也不会因害怕失去而患得患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浪潮中从容不迫,像那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的大树,根基稳固,枝叶繁茂。

二、舍取有道:把握抉择的艺术

舍与取的权衡

生活中,我们时刻面临着舍与取的抉择。这就像是在一个岔路口,不同的道路通向不同的目的地,我们必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舍取有道,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放弃什么,追求什么。例如,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可能要在稳定但平淡的工作和充满挑战但风险较高的工作之间做出取舍。这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以及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如果我们盲目地追求某种东西而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长远发展,就可能会陷入困境。

舍取的智慧原则

舍取有道蕴含着一定的智慧原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就像在众多的宝藏中,我们要先确定哪一颗是最珍贵的珍珠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健康、家庭、友情等往往是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东西,在面临抉择时,这些核心需求应该成为我们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次,要懂得适度。过度的索取或过度的舍弃都不是明智之举。比如,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度舍弃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可能会导致身心疲惫,反而影响事业的发展;而如果我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不断索取而不知满足,就会陷入物欲的泥沼。最后,要考虑长远利益。有时候,眼前的利益可能很诱人,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例如,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最终会导致生态失衡,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舍取的勇气与决心

舍取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和决心。有时候,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面对未知的风险。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勇气舍弃那些不利于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东西,就很难获得更好的东西。就像鸟儿为了飞翔,必须舍弃对地面的依赖,勇敢地冲向天空一样。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或者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内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承担风险。

三、在世无争:追求内心的宁静

无争的内涵

“在世甘做无争客”,这里的无争并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无争意味着不被外界的纷争、名利所左右,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平静。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人们为了名利、地位、财富等不断地争斗。然而,这种争斗往往会让人陷入焦虑、疲惫和迷茫之中。无争的人则能够超脱于这种纷争之外,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满足。例如,陶渊明远离官场的争斗,回归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在无争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快乐。

无争与人际关系

无争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无争的人往往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因为他们不会与他人争夺利益、计较得失。他们以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这样的人就像一股清泉,在人际关系的河流中流淌,给周围的人带来清新和舒适。相反,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触,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无争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它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无争的境界提升

要达到无争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首先,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中心的思想。很多时候,我们的争斗源于对自我利益的过度关注,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自己融入到更大的整体中时,我们的争斗之心就会减弱。其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知识、艺术、道德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时,我们就会对物质的争夺失去兴趣。最后,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简单的快乐。无争的人往往能够从生活的小事中发现乐趣,比如欣赏一朵花的盛开,感受阳光的温暖,这些简单的快乐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静和满足。

四、心态平和:行走人间的法宝

平和心态的重要性

心态平和是我们行走人间的法宝。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顺利的时候,也有坎坷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平和的心态,就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情绪波动较大。例如,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如果心态不平和,可能会陷入沮丧、绝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而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如果心态不平和,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从而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平和的心态能够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时,保持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就像大海中的灯塔,无论风浪如何,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光芒。

平和心态的培养

培养平和的心态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遇到让自己激动或愤怒的事情时,要学会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冲动行事。其次,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不要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是要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一次失败可以被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挫折可以被看作是成长的磨砺。最后,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阅读、冥想、旅行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时,我们就更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

平和心态与幸福生活

平和的心态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当我们心态平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财富和荣誉,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即使生活简单,也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而一个心态浮躁、焦虑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地位,也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平和心态,让自己在人间的旅程中充满幸福和喜悦。

未末主义之“得舍在心”,深入探讨了生活中的得与失、舍与取、争与不争以及心态的平和与否等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环境中,我们需要从中国古典哲学和现代文化理念中汲取智慧,以得失相宜、舍取有道、在世无争、心态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抉择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希望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思悟这一哲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2025年4月24日22:19,许东振于开心老师工作斋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书法小秘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