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还未破晓,生产队的钟声伴随着队长的吼叫声便急促地响起,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男女老少睡眼惺忪,却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匆起身,奔赴各自的劳作岗位。那时的农活,仿佛是一座永远无法搬完的大山,压在人们肩头。播种时,需弓着身子,在广袤的土地上一步步前行,将希望的种子小心翼
在时间长河的幽僻角落,大集体时期的岁月静静尘封,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每当忆起,那一幅幅充满艰辛与坚韧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来。
天还未破晓,生产队的钟声伴随着队长的吼叫声便急促地响起,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男女老少睡眼惺忪,却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匆起身,奔赴各自的劳作岗位。那时的农活,仿佛是一座永远无法搬完的大山,压在人们肩头。播种时,需弓着身子,在广袤的土地上一步步前行,将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撒,每一个动作都重复无数次,腰酸背痛却不能停歇。除草的日子同样难熬,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挡地洒下,烤得大地滚烫。人们跪在田间,双手不停地拔除杂草,汗水如雨般落下,滴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蒸发。
繁重的农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假期的概念。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休息是一种奢望。只有在阴雨天,老天爷仿佛动了恻隐之心,农活无法进行,人们才能短暂地喘口气。那阴沉沉的天空,在当时却是大家眼中最美的风景。
食物的匮乏是大集体时期另一段苦涩的记忆。红薯疙瘩汤和红薯面窝窝头成为了主食,一日三餐,几乎顿顿如此。红薯疙瘩汤,清汤寡水,只有寥寥几个红薯疙瘩漂浮其中,喝完后不久,肚子便又开始咕咕叫。红薯面窝窝头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但即便这样,也常常不能让人吃饱。青黄不接时,饥饿的感觉如影随形,孩子们的肚子总是瘪瘪的,眼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望。
除了物质的匮乏,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度贫瘠。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一台收音机也是农村的奢侈品,甚至连一本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因为大部分小说、连环画都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或没收上交,或付之一炬。劳作之余,人们能做的,便是聚在村口的老树下,抽着旱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聊聊家长里短,或者疲惫地瘫坐在自家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
大队里偶尔会放一场露天电影,尽管还是那“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学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交响乐红灯记,后来又加了一个龙江颂),那也是全村人的盛宴,男女老少早早地搬着凳子占位置,荧幕前人头攒动,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电影结束后,大家还会在回家的路上热烈地讨论着剧情,那是大集体时期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光。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大集体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那段繁重又清苦的日子,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独特篇章。
大集体时期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汗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与挣扎。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正是那段岁月,铸就了人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来源:仁爱阳光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