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桥遇见“8小时外”的生命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08:35 2

摘要:白天职场拼搏,夜晚社区“充电”——这是天桥区在老城更新中孕育出的夜间新生态。自2024年起,天桥区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优势,以“社区夜校”为抓手,致力打造全民能够学知识、增才干、交朋友、享快乐的活动空间,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充电蓄能”,持续

白天职场拼搏,夜晚社区“充电”——这是天桥区在老城更新中孕育出的夜间新生态。自2024年起,天桥区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优势,以“社区夜校”为抓手,致力打造全民能够学知识、增才干、交朋友、享快乐的活动空间,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充电蓄能”,持续激活“8小时外”的城市生命力。

从“空间置换”到“星光同聚”

是夜校里的基层治理智慧

在工人新村南村街道泉星社区“泉龄夜校”,45岁的张女士刚结束一节美妆课,对着镜子正补口红:“20块钱学画通勤妆,还能和隔壁楼姐妹唠家常,比逛商场实惠多了。”这个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的“夜校根据地”,正通过“用空间换服务”的创新模式,让闲置场地变身学习阵地。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带着专业师资入驻,引进音乐、书法、瑜伽、插花、美妆等20门低价课程,并为学员赠送茶艺体验,开班以来已吸引1500余人次走进课堂。

如果说南村街道的夜校是“普惠型补给站”,制锦市街道的“社区夜校•星光同聚”项目则更像一场夜间嘉年华。铜元局后街社区创新打造多元联动、普惠共享、符合社区实情的夜校办学新模式,实践探索出“星光同唱”“星光同舞”“星光同读”“星光同学”四个板块内容,涵盖了卡拉ok大赛、健身操、同读一本等多种别样的生动体验,让夜校的性价比达到最大化。

社区夜校早已超越“上课”这一单一属性,以文化空间为支点,以民生需求为杠杆,撬动的不仅是城市夜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更是“以治促融”的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

夜校灯火的背后

是照见城市生活的“第三种可能”

当物质消费逐渐饱和,大家开始渴望更有质感的精神投资,“白天写代码,夜晚握画笔”的生活切换,恰是当代都市人精神需求的缩影。天桥区21个社区显然捕捉到了这种变化:DeepSeek人工智能课前排起的年轻面孔,印证着职场人对技能迭代的焦虑;瑜伽教室里舒展的肩颈,承载着久坐族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而银发学员在技能培训课上的认真模样,更彰显着“年龄从不是学习边界”的生命张力。

这些夜间亮起的灯光,照见的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渴望,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升级。从“提供课程”到“搭建场景”,天桥区的夜校正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这里既是知识传播的讲台,也是邻里社交的客厅;既是年轻人的技能充电站,也是长者的精神归属地。当社区能人站上讲台分享烘焙经验,当群团组织牵线引入非遗手作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早已融入每一节夜课的时光里。

从“夜晚经济”到“精神基建”

城市需要怎样的夜间生态?

有人说,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从来不是看它树立多少围栏,而是观察人们舒展身体的姿态。所以,城市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夜间生态?天桥区的实践探索给出了颇具启示的答案——真正的“夜间生态”,不应止于夜宵摊和购物节的喧嚣,更应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联结、生命的成长。

随着天桥区社区夜校持续升温,“白天上班,晚上‘充电’”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对“8小时外”生活的首选,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天桥区为群众幸福加码、为教育赋能的生动实践。

来源:活力天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