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成果发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08:35 2

摘要:近日,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研究所俞晓平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7)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Bi-model detection of sulfonam

中国计量大学师生在各大高水平期刊上

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在各领域取得亮眼成绩

1

我校教师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连续

发表两篇论文

近日,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研究所俞晓平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7)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Bi-model detection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using a microfluidic chip-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based on liposome-modified PCN-222”和“Dual-readout fluorescence ‘turn-on’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imidacloprid”。生命科学学院黄海智博士、王建萍博士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俞晓平研究员、叶子弘教授、申屠旭萍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黄海智博士的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PCN-222@脂质体标记的比色和荧光双信号微流控侧向流免疫层析(LIFA)方法。将PCN-222表面修饰脂质体制备了水溶性良好的新型荧光探针,更加适用于LIFA分析方法构建。在优化实验条件后,该方法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敏度(vLOD 为 0.01 μg/L 和 0.05 μg/L),灵敏度超过了传统的金标免疫层析法。此外,基于PCN-222@脂质体-LFIA设计了一种微流控芯片,不需要依靠外部装置即可完成探针与样品溶液的混合,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非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鸡肉、虾和牛奶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检测。将PCN-222@liposome-LFIA与本研究开发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灵敏、快速的兽药残留检测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快速现场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王建萍博士的论文研究了一种荧光“开”的双模式侧向流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应用于吡虫啉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该方法基于荧光内滤效应,以金壳纳米粒子(HGNs)和金纳米团簇(AuNCs@BSA)作为吸收体和荧光供体,利用HGNs的吸收光谱和AuNCs@BSA荧光发射光谱的重叠导致的强内滤效应,有效地将颜色信号转换为荧光信号,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方法16 分钟内表现出对吡虫啉的荧光和比色响应,荧光和比色模式的检测限分别为 7.8 和 47.8 pg/mL。与传统的金标免疫层析相比,其荧光模式的检测限降低了约 6 倍。该双模式的荧光“开”型免疫传感器对实际样品杭白菊和绿茶中的的吡虫啉残留显示出 82.40–113.80% 的良好回收率范围,相对标准偏差低于 11.88%,表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本研究成功构建的荧光"开"双模式侧流免疫层析技术,为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现场快速筛查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解决方案。

2

我校与中国计量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计量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中国计量科学院研究院在计量测试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中科院二区TOP期刊,IF=5.6)上发表关于射频功率计量的研究论文“Discovery and Resolution for Measurement Anomalies in Type-N Coaxial Mount at 10MHz”(2025, 3551151)。该论文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硕士研究生聂禄为第一作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崔孝海研究员和我校李向军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次发现国际功率参数计量比对CCEM.RF-K8.CL研究报告中“各国提交的8478B热敏座在10 MHz频点的参考值系统性偏低于50 MHz频点”的异常现象。基于损耗特性与替代误差理论分析,该双频点的有效效率本应高度趋同,通过基准量热实验复现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该异常的系统性特征。通过对N型功率基准的组成结构与测量原理进行深入分析,论文揭示了异常机理:当测量10MHz频段有效效率时,受8478B座自身特性影响,其无法实现射频信号的完全吸收,导致部分信号泄漏至功率计,这种泄漏干扰造成功率计工作状态失准,最终引发该频点测量结果异常。针对该技术瓶颈,论文创新性提出了LC隔离器解决方案。实验表明,该器件可有效抑制泄漏信号对功率计系统的串扰,成功解决了N型同轴量热式功率基准在10MHz频点长期存在的有效效率定标异常问题。

功率传感器的准确定标对射频功率量值传递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功率计量将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为通信、航天、气象、广播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提供功率量值溯源保障,确保无线电功率量值的准确、可靠与溯源性,支撑我国科技、工业及经济的发展。

3

我校研究生在著名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徐时清团队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IF=9.4,中科院1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anothermometry and luminescence modulation via separated activators in core-shell-shell fluoride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光电学院傅继澎、徐时清为通讯作者,中国计量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围绕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结构调控展开,利用多层核壳结构中敏化剂Yb对近红外光子的吸收差异和热响应相关表面声子的存在,实现了具备高饱和度RGB三色可调输出、精准温度监测与信息加密的集成化材料设计。

当前近红外激发的非接触式上转换纳米粒子温度探针因其高穿透性和高灵敏度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测温效果一直受限于发光离子互相干扰和两种发光材料共同作用时粉体分布不均匀的影响,为应对这一难题,该工作报道了一种三层核壳结构β-NaGdF₄: Yb, Tm@NaYF₄@NaGdF₄: Yb, Er,通过壳层制约表面声子的热辅助发光增强的效果,实现Tm和Er离子相反的热响应发光,从而获得灵敏度优异的测温材料。研究团队还通过梯度实验和理论计算分析多类壳层的效果,并实现多样化的发光颜色输出。此外,团队在识别分析表面声子方面的工作为光学性能和纳米粒子表层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思路,也为颜色调控、温度检测和信息加密的应用延伸开辟了路径。

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622053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2023M733157)、浙江省省院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No. 2021YW46)、云南省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 (No. 2024KF03)及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 (No. 2022C01133)的支持。

4

我校师生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EAAI发表

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计量测试与仪器学院周佩剑副教授题为“Energy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centrifugal pumps based on adaptive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基于自适应支持向量回归的离心泵能效预测)的研究论文在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期刊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EAAI是国际业界公认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主要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法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应用。

在该论文,周佩剑副教授课题组构建了一个离心泵性能预测框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结合Lasso回归、随机森林和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相关性分析模型(LRG模型),识别出影响离心泵效率、功率和扬程的重要几何参数。其次,采用自适应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动态优化输入参数权重,从而提高预测精度。最后,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广泛的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尤其是在多工况条件下该模型相较传统模型有明显提升,展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下完成,我校为第一单位,通讯作者为周佩剑副教授,第一作者为本校硕士罗会灿。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