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的关键在于,不简单照搬城市残疾人就业模式,而是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重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其最终目标不是让农村残疾人被动接受援助,而是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当前我国的城乡就业资源还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才能打破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壁垒?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娟表示:
打破城乡就业壁垒的关键在于,不简单照搬城市残疾人就业模式,而是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重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其最终目标不是让农村残疾人被动接受援助,而是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首先,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给残疾人就业发展带来了契机。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提出,要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依靠农村的产业振兴项目,如“一村一品”让残疾人通过“庭院经济”的方式在家周围或附近种植农作物,依托乡土特色实现“家门口就业”。
其次,利用数字经济与所在地资源结合让农村残疾人融入全球产业链。
一是残疾人可以成为农产品电商。培训残疾人成为“乡村代言人”,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
二是非遗手工艺产品的数字化销售。我国很多省市都有非遗文化项目,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将竹编、刺绣等传统技艺与在线定制平台对接,如“非遗焕新公益计划”可以吸纳残疾人工匠,将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海内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打破农村地区较为陈旧的“残疾人=被供养者”的观念。可以在媒体、村广播上大力宣传残疾人企业家、残疾非遗传承人等,激励更多农村残疾人参与到就业场景中来。
来源:老炜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