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时节,草木葳蕤。走进凤泉区耿黄镇南张门村的千亩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整齐排列,嫩绿的藤蔓沐浴着和煦春光,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串串初生的葡萄果穗若隐若现,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眼下正值葡萄管护关键期,种植户们穿梭于藤架间,掐蔓、抹芽、绑枝……忙碌的身影与满园生
暮春时节,草木葳蕤。走进凤泉区耿黄镇南张门村的千亩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整齐排列,嫩绿的藤蔓沐浴着和煦春光,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串串初生的葡萄果穗若隐若现,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眼下正值葡萄管护关键期,种植户们穿梭于藤架间,掐蔓、抹芽、绑枝……忙碌的身影与满园生机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春日进行曲。
老藤新枝:两代传承酿出“甜蜜经济”
清晨,天刚蒙蒙亮,59岁的曹祖喜就手持剪刀钻进自家葡萄园。他轻抚藤蔓,剪刀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翻飞,精准剪去多余枝条。“掐蔓要留强去弱,才能让养分集中到果穗上,这样葡萄颗粒大、甜度高、色泽好。”他告诉记者,从他父辈起家里就开始种植葡萄,自己也和葡萄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了。现在种植的新品种葡萄一串有两斤多,不但产量高、口感好,抗病虫害能力还强。
“今年好天气多,阳光充足,葡萄预计还能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老曹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这片凝结两代人心血的葡萄园,年收入已突破4万元。像他这样的种植户,南张门村有500余家。南张门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治法介绍,经过40多年发展,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超千亩,筛选引进“富士”“巨峰”“夏黑”“黑美人”等多个优质葡萄品种,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种植。如今,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小葡萄撑起致富“钱袋子”。
古村新韵:周武故地飘起现代“葡香”
南张门村的葡萄产业,扎根于厚重的历史土壤。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在此向南扎帐驻军,“南帐门”历经千年演变为“南张门”。如今,这片曾金戈铁马的土地上,葡萄藤蔓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我们村优质的土壤和良好的水资源,特别适合葡萄生长,造就了南张门葡萄晶莹剔透、多汁鲜甜的特质。”曹治法表示,为了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南张门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郑州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筛选试种了40余个品种并推广优质新品种,同时依托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专家团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科技赋能,南张门村种植出的葡萄果型紧凑、色泽鲜艳、口感诱人,被列为凤泉区优秀地方特产之一。果农收入也随着“张门葡萄”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葡萄产业实现了从“糊口营生”到“致富门道”的完美蜕变。
为了增强南张门葡萄产业的影响力,促进“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连续两届凤泉区张门葡萄文化节在南张门村举办,除了现场销售还通过电商直播、网红带货拓宽销路。2024年葡萄文化节期间,40万游客涌入南张门村。葡萄架下,200余家农户摆出“妮娜皇后”“金手指”等30多个品种的市集;田埂边,顺丰冷链车与直播团队同步作业,实现“上午枝头果,次日全国桌”。
整届文化节,南张门村实现营业收入2500万元,500万斤葡萄被顾客争相购买、采摘。
“让葡萄‘长’出产业链!”曹治法展望发展规划:建设葡萄酒庄,游客可观摩葡萄酿制工艺,见证“葡萄到琼浆”;打造网红打卡点,结合古村历史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修建景观水系和观光平台,让游客全方位观赏葡萄乡村的美丽……最终目标是把南张门村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产业园。
凤泉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不断改善提升“张门葡萄”品质,巩固扩大品牌引领效应,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新路径,让“张门葡萄”成为凤泉区全域旅游一张“名片”,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凤泉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千年古战场到现代葡萄村,南张门村以一颗小葡萄撬动大产业,让古老土地焕发新生机。当春风再次拂过藤架,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在诉说: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土地,正酝酿着更甜美的丰收故事。(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亮)
编辑:杨璇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