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写作以腾飞的力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5 09:18 1

摘要:当AI能三秒生成一个故事,短视频变成了生活中见缝就能插针的主要休闲手段,我们还能从阅读中“功利”地收获什么?书本是载满星光的漂流瓶,还是对抗虚无的盾牌?是作者与读者跨越时空的密谈成果,抑或是AI浪潮中一座不灭的灯塔?

当AI能三秒生成一个故事,短视频变成了生活中见缝就能插针的主要休闲手段,我们还能从阅读中“功利”地收获什么?书本是载满星光的漂流瓶,还是对抗虚无的盾牌?是作者与读者跨越时空的密谈成果,抑或是AI浪潮中一座不灭的灯塔?

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今年,我们邀请了一位书店店主、一位畅销书编辑、一位曾获骏马奖的作家,以笔为桨,从卖书者、编书者、写书者的角度,剖开他们关于书的叩问:“阅读对你来说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开一家实体书店?”“一本好书是如何产生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这些文字,也能带给你关于阅读的一丝丝触动。

少一

我出生在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一个土家山村。2013年从事文学创作后,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先天不足的知识储备如果得不到及时补给和更新,就撑不起自己的文学梦想。那么,如何才能培植新的知识增长点?方法只有一个:读书。

首先是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我读书偏文学性,这与我的阅读追求和创作有关。我需要从那些经典文本里领悟思想的深刻,感受语言的气息,摸索结构的技巧,捕捉灵感的火花,聆听书中人物生命发光的声音。现在图书市场十分活跃,每年都会有海量的作品出版,但一个人精力有限,只有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业界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进入我的读书视野。

选择了一本好书,我就会沉下心来,每每读书时,先把书、笔、笔记本、字典和词典摆上案头,待一应俱全后才“开吃”——我把这样读书的方式叫“吃书”,碰上那些生疏的字、词,我从来不打马虎眼绕开走,而是通过查阅字、词典,找到它们的读音、出处和释义。我不仅要在书本上标注清楚,还会把它们当客人“请”到我的笔记本上,闲时随手翻翻,多照几面,写作时只要语境合适就有意识地运用,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朋友”。

比如,第一次碰到“觳觫”这个词,我既不知道它的读音“húsù”,也不知道它“因恐惧而颤抖”的释义,查阅字典后才渐渐“面熟”起来,后来它在我的作品中多次出场。但这么读书的麻烦在于,每次出差时,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我还得带上与读书相关的几大件,虽说增加了负累,但我乐在其中。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人类已经进入AI时代,一部智能手机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减轻了作家的劳动。

除了解决字、词问题,我在阅读中还会给书的每个章节归纳出段落大意,在书的字里行间批注自己零碎的感受——那些所思所想或许是我和书中人物碰撞出的灵魂火花,或许只是阅读时的灵光乍现,但它们是我的读书所得。读到书中的某些金句、经典的细节和独特的结构方式等等,我都会记录在案。如此,我的读书笔记本就成了一个大杂烩。

文学创作12年,它们聚起来有了22本,累计250多万字。读完一本书,我会在最后的书页上注明“×年×月×日第一遍读完”。这就意味着某些名著名篇,我还会重读,如余华的《活着》我先后就读过三遍。一本书读完了还不算完,我会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该书的评论,以检验自己在阅读中对作品的理解是否准确,从而加深印象,巩固阅读效果。当然,这项工作只能放在最后进行,不能先入为主让人家的观念影响我的阅读。

这样读书很不讨巧,甚而显得有点笨拙,严重影响我的读书速度。但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我的读书原则是宁少毋滥,这跟工匠师傅“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读书甚至有一种强迫和自虐,先计划好这本书花多长时间读完,平均每天下来该“吃”多少页,并折记到规定页面,无论时间多晚,人有多累,每天睡觉前都必须读完,这任务是刚性的,雷打不动的。

长期以来,我习惯于有计划地系列阅读,比如外国文学系列、茅盾文学奖系列、鲁迅文学奖系列、骏马奖系列……也设定当代女作家系列——女性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生活的细腻与感性,恰好能补足很多男性作家粗犷的短板;还有当代青年作家系列——对年龄偏大的我来说,尤其要学习年轻作家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缩短因年龄所产生的心理代际。当然,系列阅读也不必一个系列读到底,通常情况下,我同时选择两个系列交替进行,不时切换口味,防止出现阅读中的审美疲劳。这样的系列阅读有很多好处,既便于构建对同类作品的整体印象,又能在阅读中形成对比与呼应,在比较中找到作家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优劣,从而得到启发和教益。

翻开一本集子,我不一定对所有篇目都感兴趣,这无关紧要。我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些作品重点标注,定期重读,往往会有常读常新之感。另外,对许多文学名著的理解,也会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使自己的阅读感受逐步成熟与深刻,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学生时代到成年后到现在阅读,我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差别很大。某些文学经典,比如《百年孤独》,我第一次读它是无感的,再读,我便知道它何以成为经典。所以,对一个真诚的阅读者来说,一本书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就是生活中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它躺在岁月深处和光同尘,期待阅读者的邂逅——好书也是有成长性的。

读和写是作家的两扇翅膀,都要动起来。通常情况下,我是交替进行的,写不动的时候,不妨停下来读读书,或许能在阅读中激发灵感,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

我要感谢读书,它让我文学创作的羽翼渐趋丰满,思想的翅膀变得坚强,从而聚集起翱翔蓝天的蓬勃力量。

(少一,本名刘少一,土家族,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看得见的声音》《绝招》《月光紧追不舍》等,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