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生儿大多患有黄疸?医生:孕期做好6件事,或能有效地预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5 01:06 2

摘要:刚出生的小宝宝,粉嫩可爱,却常常让新手爸妈揪心不已。为什么刚出生几天的宝宝皮肤会泛黄?这是正常的吗?是不是严重疾病的征兆?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父母的心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刚出生的小宝宝,粉嫩可爱,却常常让新手爸妈揪心不已。为什么刚出生几天的宝宝皮肤会泛黄?这是正常的吗?是不是严重疾病的征兆?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父母的心头。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常见”并不等于“无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若处理不当,黄疸可能带来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据《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数据显示,中国近60%的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病率更是高达80%以上。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许多家庭的焦虑与担忧。那么,新生儿黄疸到底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办法可以在孕期就提前预防?医生指出,孕期若能做好以下6件事,或许可以大大降低宝宝患病的风险。

要理解黄疸,首先得弄清楚它出现的生理机制。黄疸,指的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眼白等部位发黄的一种表现。新生儿在出生后,体内的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胆红素,而由于肝脏功能未发育完全,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差,便容易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发黄。

这种被称为“生理性黄疸”的情况,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高峰,2周内自然消退。

但问题在于,有些宝宝的黄疸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因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感染、母乳性黄疸等,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永久性脑损伤。

很多准妈妈在孕期过于追求“清淡饮食”,过分忌口,甚至为了控制体重而摄入过少营养。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胎儿肝脏发育。胎儿时期肝脏的发育质量,直接决定了宝宝出生后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如果母体缺乏维生素B族、叶酸、铁等关键营养素,可能导致胎儿肝功能不成熟,从而增加黄疸风险。

因此,建议孕期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新鲜蔬果的摄入,并根据医生建议补充孕妇专用复合维生素。特别是在孕中晚期,是胎儿肝脏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更要重视营养摄入。

有些新生儿一出生黄疸就非常严重,甚至需要照蓝光、换血治疗,这多半与孕期感染有关。尤其是乙肝、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母婴垂直传播的感染,可能损害胎儿肝细胞,造成肝功能受损。

现实中,有不少孕妇并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直到宝宝出生黄疸异常严重,才引起重视。医生建议,所有备孕或刚怀孕的女性,都应尽早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和产前筛查,特别是乙肝五项、TORCH等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怀孕时,很多女性会因为感冒、头痛等小病自行服药,殊不知,一些常用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可能对胎儿肝功能造成影响。

胎儿肝脏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容易堆积毒性代谢物,影响胆红素处理。

孕期所有药物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乱用药物。尤其在怀孕头三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期,更应慎之又慎。

妊娠期糖尿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这类孕妇所生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几率也显著更高。主要原因在于,高血糖环境可导致胎儿红细胞生成过多,出生后大量破坏,加剧胆红素生成。此外,这类宝宝往往体型偏大、代谢能力差,更容易出现黄疸加重。

医生建议,所有孕妇应在孕中期进行糖耐量筛查,若发现血糖异常,应严格控制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干预或胰岛素治疗,防止胎儿过大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孕妇在孕晚期选择“躺平”,减少活动以避免早产风险。但研究发现,适当的孕期运动不仅可以改善母体血液循环,还能促进胎儿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成熟,有助于加快胆红素的排泄。

医生建议,若无特殊情况,孕妇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宜剧烈,但要有规律。

在所有病理性黄疸因素中,母婴血型不合(特别是Rh阴性和ABO血型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这种情况会引发免疫性溶血,导致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迅速升高,极易发生严重黄疸。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2019年,江苏一位产妇因未进行孕期ABO血型筛查,导致孩子出生后黄疸迅速飙升,最终因胆红素脑病留下终身残疾,令人痛惜。其实只要孕期进行血型筛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体监测,完全可以提前干预,避免悲剧发生。

即使孕期一切顺利,宝宝出生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医生建议,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应进行胆红素筛查,及时发现黄疸异常。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出现嗜睡、吃奶差、哭声微弱、面色发黄等异常表现。

一旦发现黄疸加重,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蓝光治疗,防止病情恶化。越早干预,越能避免严重后果。

从医学角度看,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病理性黄疸,往往来势汹汹,若处理不当,可能危及宝宝的智力和生命。因此,医生一再强调:“防”远远重于“治”。

通过孕期科学管理、合理补充营养、避免感染、规范产检、控制高风险因素,确实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对每一位准妈妈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对新生命的守护。

总结与建议

新生儿黄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知的缺乏与忽视的态度。医学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预防与治疗手段,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全可以在孕期就为宝宝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孕期做好这6件事:均衡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控制血糖、适度运动、血型筛查,就有可能让宝宝出生后避开黄疸的困扰。

对每一位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提醒。

参考资料:

[1]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处理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3, 26(10): 721-730.

[2]王丽娟, 刘志红. 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2, 37(4): 305-309.

[3]张红, 李伟.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策略[J]. 中国妇幼保健, 2024, 39(2): 215-218.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