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这样的举措,无论是对诸葛亮还是孟获哪一方来说,都是挺离谱的事情。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多数人知道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源自三国演义。
可能不少人也仅将其当作故事阅读。
毕竟,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这样的举措,无论是对诸葛亮还是孟获哪一方来说,都是挺离谱的事情。
然而,它却还真出现在史料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真相藏在三本古书里。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元气大伤,临终前将“烂摊子”托付给诸葛亮。此时的蜀汉,北有曹魏虎视,东有孙吴背刺,连自家后院也冒出火星——南中四郡的豪强雍闿、孟获等人,趁刘备新丧,公然竖起反旗。
南中这地方,山高林密,遍地是“刺头”。《华阳国志》记载,当地大姓“恃险骄黠”,朝廷派去的官员要么被架空,要么被杀。
雍闿更是个狠角色,一边勾结东吴孙权,一边散播谣言:“朝廷要南中进贡黑狗三百只、螨蛇脑汁三斗!”(注:螨蛇头小如鼠,三斗脑汁得杀上万条蛇)。
如此荒诞的谣言,竟让南中人心惶惶,叛乱愈演愈烈。
诸葛亮深知,若不摆平南中,蜀汉连“北伐”的资格都没有——南中是蜀汉粮仓,更是成都的南大门。
但此时蜀汉刚经历夷陵之败,兵力捉襟见肘。诸葛亮一咬牙:“打!但得换个打法。”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他兵分三路:东路由马忠直取牂牁郡,中路由李恢攻益州郡,自己则亲率主力西进,直捣叛军“扛把子”高定元的老巢。
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三国志》仅用寥寥数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但藏在简略文字背后的,是蜀汉精锐的雷霆手段——高定元被杀,雍闿在混战中暴毙,仅剩孟获带着残部躲进深山。
问题来了:区区孟获,为何让诸葛亮大费周章,上演“七擒七纵”的戏码?
《华阳国志》和《汉晋春秋》详细记载了“七擒七纵”的故事:
孟获被俘后,诸葛亮带他参观军营,问他服不服。孟获嘴硬:“之前不知你虚实,下次必赢!”诸葛亮大笑放人。如此反复七次,孟获最终跪地叹服:“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样的情节,与演义如出一辙。老罗必然就是取材于此。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
正史沉默:《三国志》只字不提孟获,更别说“七擒七纵”。
时间矛盾:南征仅耗时半年,若真“七擒七纵”,光抓人放人的时间都不够。
逻辑漏洞:孟获又不是傻子,连败七次还硬凑人头送经验?
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力挺诸葛亮:“七纵七擒,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司马光向来严谨,他敢采信此事,说明并非空穴来风。
结合史料与地理,真相或许藏在三个细节中:
1. 孟获不是一个人:南中叛乱是豪强联盟,所谓“七擒”,可能是诸葛亮连续击败孟获纠集的不同部落(如越嶲夷、牂牁羌),最后孟获成了光杆司令。
2. 孙权在搅局:雍闿早被孙权封为永昌太守,东吴势力渗透南中。诸葛亮必须彻底掐灭东吴的野心,否则南中永无宁日。
3. 成本与收益:诸葛亮南征不仅要平叛,更要“收心”。《汉晋春秋》直言:“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放孟获,实为借他之口传扬蜀汉威德。
简言之,“七擒七纵”未必是单挑七次,而是一场针对南中各部族的心理战——打服一个孟获,震慑百个部落。
清代地方志罗列了“七擒”地点:白崖、怒江、蟠蛇谷……云南至今留有“诸葛营”“孟获寨”等遗迹。这些传说的背后,是南中百姓对诸葛亮的集体记忆。
但现代学者指出:诸葛亮南征后,南中仍爆发过三次叛乱,所谓“南人不复反”更像是政治宣传。不过,诸葛亮确实留下两大遗产:
改派流官为驻军:设庲降都督镇守南中,彻底掐灭豪强割据的苗头。
经济捆绑:将南中矿石、耕牛运往蜀地,又迁青羌入蜀充军,实现“以夷制夷”。
“七擒孟获”的真假或许永远难辨,但诸葛亮的目标早已实现——用最小代价稳住大后方,为北伐攒足资本。
这场博弈中,没有浪漫的单挑,只有冷硬的权谋。
正如《华阳国志》所言:“南中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说到底,“七擒七纵神话”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亮南征的作用基本达到了。
诸位看官,你以为,七擒七纵乃是故事还是历史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来源:黑白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