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法治“堤坝” 激发创新动能——陕西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观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5 14:28 2

摘要:在秦创原,科创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将科研灵感转化为专利成果;在陕北乡村,非遗传承人用古老韵调唱着新生活;在古城街巷,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老字号餐馆品尝“长安味儿”……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4月16日,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华州区人民法院,在华州非遗传习馆开展“非遗”司法保护普法宣传。 通讯员 党新平摄

在秦创原,科创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将科研灵感转化为专利成果;在陕北乡村,非遗传承人用古老韵调唱着新生活;在古城街巷,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老字号餐馆品尝“长安味儿”……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如何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堤坝’,为保障科技创新、激发文化创造等提供更多助力,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成为我们的必答‘考题’。”4月18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说。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陕西全面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工作,以公正裁判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2024年,全省各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690件,同比上升12.8%;审结9546件,同比上升10.7%。

从填平损失到惩罚侵权,从技术事实查明到作品独创性认定,一起起知识产权案件,“照见”的不仅是个案正义,还是陕西坚定保护每一份创新活力和智慧成果的鲜明态度。

■ 重人才 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保护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是保护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不能让贡献才干的创新人才寒了心。”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卢建莉说,在一起涉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奖励、报酬的纠纷案中,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厘清职务发明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职务发明奖励约定与是否在单位就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依法改判,为曾担任苏州某科技公司研发经理的刘某,讨回了320余万元研发收益提成。

卢建莉介绍,这起案件中,刘某主导研发了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与苏州某科技公司签订《研发收益协议》。但在其离职后,公司以其不再为公司提供任何服务且未履行合同约定的销售与回款义务等理由,拒绝支付后续提成。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后,认为刘某在职期间对涉案3项专利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将其投入生产经营,被授予专利权的苏州某科技公司应当依据专利法的规定给予发明人适当的奖励、报酬,且双方签订了《研发收益协议》,应当按照约定让刘某分享创新收益。最终,省高级人民法院一锤定音:企业不该重成果、轻人才,创新贡献不能因离职而“打折”,判决苏州某科技公司支付刘某应得的研发收益提成款。

这起案件,看似只牵系一名技术人员的利益分配,却明确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意义,规范了科技成果从创造到转化应用各环节的法律关系、利益分配和责任承担,以高质量的裁判固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红利,激励科技人才敢创新、愿研发。

“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能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省知识产权局保护处处长贺颉铖说,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依托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构建专利快速预审、纠纷快速处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积极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通过与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持续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衔接顺畅、保护高效的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凝聚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

■ 保版权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一年前,一份白纸黑字的判决书,让年过花甲的陕北老汉李发源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李发源酷爱陕北民歌。从1980年起,他通过走访、采风并阅读大量书籍,对千余首陕北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先后出版了《陕北情歌》《陕北民俗歌谣精选》两本汇编作品。但当地某单位未经李发源同意,委托上海某出版社出版了《榆阳文库·民间歌谣卷》。该书部分目录与李发源汇编作品目录基本相同,且书中多数注释部分及歌谣内容亦相同。李发源遂将该单位和上海某出版社诉至法院。

“这不仅是一起普通的著作权纠纷,还是关乎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案件。”卢建莉说。经过审理认定后,法院明确了李发源的书并非对陕北民歌的简单搜集,而是体现了个人独特思想表达的智力创作劳动,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属于汇编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遂判令侵权单位向李发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各项经济损失15万元,上海某出版社承担部分连带责任。

“……未经许可使用了李发源的《陕北情歌》《陕北民俗歌谣精选》内容,侵犯了作者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在此对作者深表歉意,并郑重道歉。”不到100字的致歉声明,李发源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就知道法院能给咱一个说法。”

“这一判决,彰显了陕西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民间艺术创作者吃下一颗‘定心丸’,增强了他们创作和传播优秀文化艺术的信心和底气,也鼓励更多人投身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梅说。

“15万元的赔偿虽难抵艺术家的心血,却让民歌汇编戴上了‘版权盔甲’。”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胡晓晖说,陕西是文化大省,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陕西法院始终秉持以法治助力全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念,努力用公正裁判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护商标 规范品牌竞争秩序

近年来,陕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陕西品牌进入全球市场。与此同时,不少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的老品牌因作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屡屡出现被“搭便车”“傍名牌”的问题。

几年前,某酒业公司在与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授权合同到期后,未经许可自行联系包材生产商,生产天子系列西凤酒的酒瓶、瓶盖、包装盒、包装箱等,并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低价酒进行灌装,假冒天子系列西凤酒进行销售。案发后,宝鸡市凤翔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认定相关侵权人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相应刑罚并处罚金。之后,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商标侵权为由,将该酒业公司、包材生产商等多方侵权主体陆续起诉至法院,要求进行民事赔偿。

“涉商业主体的纠纷,不仅要体现严格保护,还要考虑审判结果对后续生产经营的影响。”作为该案终审法官的胡晓晖说,秉持司法助力知名品牌发展的理念,省高级人民法院采用巡回审判方式在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起案件,通过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引入“案外人担保机制”,最终促成10起关联案件全部调解结案,赔偿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549万余元。

品牌凝聚着企业的形象和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的核心要素,关乎消费者信赖和市场秩序稳定。

“法院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防线,通过对恶意攀附、仿冒混淆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知名品牌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胡晓晖表示,陕西法院综合运用刑事和民事审判手段助力品牌经济发展,依法打击商标刑事犯罪和民事侵权行为,运用法律手段守护陕西的“金字招牌”,为老牌企业焕发新活力提供法治动力。

“我们办一个案子,既要追求一份公正,也要为当事人和人民群众传递一种价值引导。”胡晓晖说。

从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维护知名品牌权益,到以顶格惩罚性赔偿坚决惩治侵权行为、服务品牌强国建设……2024年,陕西法院共审结商标权案件2566件,一起起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知识产权标杆示范性司法裁判,让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繁荣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现,推动诚信经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深入人心。

■ 抓机遇 司法保护向“新”而行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元宇宙、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的迅猛发展,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让创新的种子在法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陕西的知识产权司法裁判者与时代“同频”、与创新“同向”,主动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努力以创新的方式保护创新。

一年前,一起涉数字藏品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在陕西落槌。法官在数字藏品商标分类尚不明确的情形下,充分考虑数字藏品的唯一性、稀缺性以及虚拟性、技术性等网络虚拟财产属性,合理认定违约金数额,划定虚拟资产定价基准线,对规范数字藏品制作及发售市场的经营秩序给予了明确的司法指引。

“如果要给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找一个关键字,应该是‘新’。”巩富文说,面对类型新颖、案情复杂、涉及领域广且技术含量“超标”的知识产权纠纷,仅凭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远远不够,法官必须不断学习,还要充分借助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专家陪审员的智慧,才能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向“新”而行,法治的齿轮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啮合创新链条。

在“陈明9”小麦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审理中,严惩制售假冒伪劣品种、种子套牌等侵权行为,守护“农业芯片”,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高效审结涉“黑匣子”不正当竞争纠纷,适用约定惩罚性违约金,有力保护高科技军工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审理涉及北斗定位、航空电子、地热能源等新技术、新智造、新能源案件,保障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转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每一次裁判,都为“如何让创新者敢闯、创业者无忧、侵权者生畏”给出答案。

“知识产权制度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双重战略价值——既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认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正从传统确权维权向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生态培育等维度延伸。这一演变过程既包含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对于科教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深厚、开放活力强劲三重优势的陕西而言,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的浪潮中,迅速构建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意义深远。(记者 陶玉琼)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