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坐落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内,是青年毛泽东求学问道、探求真理的重要场所。1913至1921年间,毛泽东在此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完成从青年学子到革命先驱的蜕变,并与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进步师生共同孕育革命火种。现
序言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坐落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内,是青年毛泽东求学问道、探求真理的重要场所。1913至1921年间,毛泽东在此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完成从青年学子到革命先驱的蜕变,并与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进步师生共同孕育革命火种。现存多处红色纪念遗址,完整保留了青年毛泽东主持附小、创办工人夜校等革命活动印记。这座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学府,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更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早期探索历程。让我们共同探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力量。
一、城南水井
城南水井,见证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独特健身之道。他每日晨起,必先至此井边,以冷水浴身,吊桶提水,淋洒全身,毛巾擦搓,直至肤红体热,历时近半时辰,四季不辍。此非但健体强身,更磨砺意志,练就无所畏惧之精神。毛泽东亦酷爱游泳、风浴、雨浴、日浴、登山、露宿、远足诸般运动。其一生南征北战,日理万机,皆能从容应对,实乃早期注重体育锻炼之功。
二、城南书院
第一师范历史悠久,其前身乃南宋理学巨擘张拭于1161年所创,距今已近千年。1167年,朱熹慕名远赴,与张拭于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论道,历时二月有余,成就史上“朱张会讲”之佳话,亦为湖湘文化之标志。清代乾隆、道光二帝,先后赐匾“道南正脉”、“丽泽风长”,以彰其功。惜乎1910年,长沙饥民暴动,城南书院校舍毁于一旦。然书院英才辈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张百熙、程潜等皆曾负笈于此。1903年,书院改制,开启师范教育新篇。历经更名,至1914年,定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三、大礼堂
一师大礼堂,承载着诸多意义非凡之往事。1915年,全校明耻大会于此召开,校长孔昭绥慷慨陈词,揭露日本野心,痛批袁世凯独裁卖国。1917年,毛泽东生平首次军事行动——猴子石缴枪,其智缴之北洋渍兵枪支曾堆置于此礼堂。1920年,蔡元培、吴稚晖应湖南省教育会之邀,于此发表讲演。毛泽东在求学工作于一师期间,常于此组织进步学生与民众,讲演文学,议论时事。1922年5月5日,长沙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于此举行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毛泽东发表“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与中国”之重要讲演,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湘之传播。
四、第八班教室
这张历史影像定格了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第八班教室场景,其座位位于右起首排第四桌。巍峨的校舍建筑与创新的上下推拉黑板,彰显着该校当年雄踞湖南教育界前沿的卓越地位。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的毛泽东,次年随校并入一师,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持续深造至1918年毕业。其倡导的民本主义教育理念,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名师大家,配合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学子营造出优质育人环境。毛泽东以求知若渴、勤勉过人的治学态度著称校园,在1917年全校学生人物评选中,他不仅以最高票数夺魁,更包揽了所有评选项目中言语、胆识两项,唯其一人独获的特殊殊荣。
五、第八班寝室
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中,复原陈列着毛泽东就读时的第八班寝室,这张影像记录的正是其起居空间原貌。室内悬挂蚊帐、叠放蓝布被褥的木床,定格着青年毛泽东的休憩印记。即便在私人生活领域,他仍以"人生若仅求衣食住便失其价值"为训,立下"三不谈"铁律: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引导同窗将视野投向家国天下。这种将寝室转化为精神修炼场的风范,不仅成为校园佳话,更带动了"修身为本"的治学风尚在湘江之滨蔚然成风。
六、读无字之书(游学)
毛泽东毕生秉持"双书并重"理念:既要研读有字之书,更须深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他践行"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的思想,结合学校假期修学制度,以脚步丈量三湘大地。1917年盛夏,与萧子升徒步九百余里,穿行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深入考察中国乡村实态。归校后致信恩师黎锦熙,信中明确写道:"必须用真理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进行社会的根本改造",这份原初的革命认知,正源自他躬身田野的社会实践。这场用草鞋写就的行走笔记,为其日后群众路线思想埋下了重要伏笔。
七、工人夜学旧址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在担任校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时,他开创性地筹办了工人夜学这一社会教育实践。1917年深秋,毛泽东挥毫撰就《工人夜学招学广告》,以鲜活的白话文风破除知识壁垒,组织同学奔走于工厂车间展开动员,最终招得学员逾百名。11月9日,这所新型学堂在星城夜色中启幕,毛泽东讲授历史课程,通过剖析"历代兴衰大势与近代重大事件",既深刻揭露旧社会压迫本质,又着力唤醒工友们的民族意识与斗争精神。他独创的"课堂讲授+工坊恳谈"教学模式,使夜学成为知识传播与心灵共鸣的双重平台。工友们动情赞誉:"毛先生真是我们工人的贴心人啊"!
八、猴子石缴枪
1917年深秋,北洋溃军如惊弓之鸟盘踞长沙猴子石,直逼第一师范。面对校方撤离指令,青年毛泽东力陈护校方略,主动请缨献策。他指挥百余名学生志愿军,联合持枪警员与工农群众,趁夜色合围溃军驻地,以鸣枪震慑、油桶燃爆鞭炮的智取战术虚张声势。溃兵误判遭大军围剿,纷纷弃械投降。这场未动干戈的完胜,成为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初章。
九、良师益友雕塑群
第八班寝室四合院内矗立着"良师益友"主题雕塑群,生动再现青年毛泽东求学期间师者熏陶与同窗砥砺的成长历程。青铜群像中央身着西装的杨昌济先生尤为瞩目——这位毛泽东的伦理学恩师兼人生导师,曾留学海外十年,以进步思想与渊博学识深刻影响着青年毛泽东,后于1918年受聘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其右侧身着长衫的黎锦熙先生,作为毛泽东历史课业引路人,后赴任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泰斗及汉语拼音体系奠基人之一。这组青铜群像印证着第一师范"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办学特质——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更汇聚了杨昌济、黎锦熙等学贯中西的大家,构筑起培育时代英才的精神高地。
十、君子亭
君子亭位于湖南第一师范妙高峰上,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1913-1918年),常到君子亭读书思考。他习惯清晨或课余在此钻研哲学、文学,并写下《讲堂录》等读书笔记。
十一、一师附小
1920年9月,毛泽东受聘担任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开启教育革新与革命实践交融的新篇章。他秉持现代教育理念,革新招生制度,创设高小部成年失学补习班;创新课程体系,除改革国语教材外,增设园艺、畜牧、印刷等实践课程;以"世界是我们的"为精神感召,倡导师生融入社会、树立宏愿,营造"做事要大家来"的集体氛围。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成革命伴侣,并团结了一大批志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进步朋友,其中多人后来成长为革命中坚力量。他以附小为据点,相继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1年6月与何叔衡由此启程赴会中共一大,共同成为党的缔造者。1922年,毛泽东辞去一师教职,投身革命事业,成为职业革命家。
结语:追寻初心,照亮新征程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本打开的“革命教科书”。它记录了毛泽东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跃迁,也见证了湖湘文化与中国革命精神的深度融合。今日,当参观者驻足于毛泽东的冷水浴井旁,或凝望第八班教室的座位时,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仍在继续——从“改造中国与世界”到“民族复兴中国梦”,红色基因的传承始终是激励新时代奋斗者的不竭动力。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