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清晨,冷空气前锋好不容易越过了南岭,刚踏入华南北部,就被从南侧涌来的暖湿气流全方位围住,陷入了对峙局面。这种常见的冷暖相持态势并未带来凉爽,反倒让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区域度过了入春以来最为闷热的一夜,空气就像湿毛巾一般,沉甸甸地压在脸上。珠三角不少地方的
一、经过一夜类似蒸桑拿般的闷热天气,零散分布的雷雨突然降临到部分干旱区域的核心地带
4月23日清晨,冷空气前锋好不容易越过了南岭,刚踏入华南北部,就被从南侧涌来的暖湿气流全方位围住,陷入了对峙局面。这种常见的冷暖相持态势并未带来凉爽,反倒让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区域度过了入春以来最为闷热的一夜,空气就像湿毛巾一般,沉甸甸地压在脸上。珠三角不少地方的最低气温大多超过了25℃,达到了热带夜的标准,佛山南海国家站更是监测到27.2℃的夜间低温,身体的感觉和盛夏没什么两样。
这种“上面蒸、下面煮”的状况本身就令人难以承受,更关键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流很容易发展起来。23日白天,广西部分地区突然遭遇暴雨袭击,特别是在干旱最为严重的百色田阳周边,一场强对流暴雨直接把过去四个月的降水量一股脑地倾泻下来。依据观测数据,仅仅一个小时的降雨量就快要达到当地四个月降雨量的总和,一下子让田阳年内的总降水量超过了新疆喀什,虽说还是比不上乌鲁木齐,但在缓解干旱方面已经有了效果。不过,这种“点对点”式的暴雨突袭,尽管看起来声势浩大,却并未在两广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持续性降水,很多区域依旧在急切盼望能真正缓解旱情的降雨。
二、由干热状态转为骤降暴雨,旱涝情况迅速转变的风险开始显现
乍一看,强降雨仿佛是上天降下的恩泽,但对于此前长时间高温少雨、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两广地区而言,这般急骤且强劲的暴雨或许并非好事。原本干裂的土地若突然遭遇大量降水,土壤根本来不及吸纳,反倒可能使地表径流增大,从而增加城市内涝和农村山洪的发生几率。在南方,“旱涝急转”的状况向来屡见不鲜,而在这轮天气变化中,这一潜在风险再度浮现。
依据气象剖析,4月23日到25日这段时间,在副热带高压缓缓向北移动的情形下,降雨中心会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以及华南。其中,广西、广东、贵州东南部等地有出现局地大暴雨的可能性,还可能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雨甚至冰雹。之前较为稳定的干旱区域,此时却要应对突然来袭的水汽激增。广西南部、粤西沿海、桂东山区等本身地形就复杂的地方,更要留意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的出现。
与此同时,北方冷空气的活动愈发频繁。在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方,部分区域依旧有小到中雨夹雪或者降雪的情况,个别地区的大雪或暴雪天气也还未完全结束。这种南北天气状况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系统性强对流出现的概率,使得整个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的态势。
三、降雨出现的周期较为频繁,长三角地区的干旱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放眼接下来的几天,南方依旧会频繁出现降水。4月26日到27日,江南中南部、华南以及贵州、重庆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会降下中到大雨,部分地区预计还会有暴雨。到了月底,30日左右,西南地区东部和华南一带又会迎来一轮显著的降雨过程。对于此前干旱程度较重的广西、广东而言,这样持续的降雨过程着实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时期。
然而,从大气环流的视角剖析,要真正判定干旱是否彻底消除,并非仅取决于一两场暴雨是否降临到干旱核心区域,而是要看此类降水是否具备持续性、覆盖范围是否足够宽广、降雨节奏是否恰当。就当前的预报走向而言,尽管降雨已经排上日程,但多以短时强对流、局地性暴雨的形式出现,这种“雨势凶猛、消退迅速”的特点并非完全有助于地下水的补充,也未必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支持。
此外,在副热带高压表现活跃、南亚季风逐步建立的形势下,未来降雨的分布或许会更倾向于两广与福建等地,进而造成旱情得到缓解和涝害出现相叠加的“双重风险”。尤其是城市排水基础建设较差或者山区河道较窄的区域,突发的强降雨更易引发灾害。另外,长三角地区成了此次南方雨季的“空白地带”,自入春以来降水一直较少,目前依旧处于气象干旱的发展持续阶段。要是到五一假期前后都没有有效降雨,旱情恐怕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对农作物播种和用水调配产生影响。
来源:秋天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