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徐锦江在工作室用青铜浇筑第108个自塑像时,63岁的他突然转身对儿子徐菲说:「这些雕塑就是我的墓志铭。」2025年春,这位以鳌拜、拜月教主等经典反派形象镌刻在观众记忆里的香港演员,用筹备个人遗作展的方式,完成对生命终章的先锋预演。
当徐锦江在工作室用青铜浇筑第108个自塑像时,63岁的他突然转身对儿子徐菲说:「这些雕塑就是我的墓志铭。」2025年春,这位以鳌拜、拜月教主等经典反派形象镌刻在观众记忆里的香港演员,用筹备个人遗作展的方式,完成对生命终章的先锋预演。
徐锦江的遗嘱清单充满行为艺术色彩:要求将骨灰混入陶土烧制888个「观众互动装置」,每个附赠雕刻刀供参观者重塑——这种「被解构的死亡」理念,与其荧屏形象的毁灭性暴力形成镜像。北京798艺术区策展人指出,其近年创作的《疼痛生长》系列雕塑,表面是青铜材质的肌肉虬结,内嵌传感器却能实时捕捉观众心跳,将生命体征转化为光轨数据,恰似其演员生涯从「被观看」到「观看着」的哲学蜕变。
在亲子真人秀泛滥的年代,徐锦江选择用「死亡教育」完成父权交接。他带儿子体验临终关怀病房,在殡仪馆解说《香港生死登记条例》,甚至共同设计可降解骨灰盒。这种「向死而生」的养育实验,催生出徐菲的独立短片《父亲的第N种死法》——作品用AI换脸技术让徐锦江「死」于其所有经典角色,在威尼斯电影节引发对华人死亡美学的讨论热潮。
徐锦江将遗嘱公证过程直播,获得1.2亿次围观。镜头前他笑着展示「电子遗产分配器」:微博账号转为纪念模式自动回复影迷私信,B站频道的AI分身持续更新绘画教程,数字藏品收益按53%:47%比例分配给妻儿。这种将生命价值拆解为可继承代码的硬核浪漫,被《新京报》称为「赛博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在遗作展开幕式上,徐锦江亲手打碎一座自塑像,飞溅的青铜碎片被观众争相收藏。这位曾用拳脚定义江湖的硬汉,正以更暴烈的方式解构死亡——当生命成为可互动的艺术现场,或许真正的永生,在于永远保留被重塑的可能。
来源:东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