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和河南,刘建勋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普通农家少年成长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他的事迹横跨抗日战场和新中国建设,无论是在太行山的激烈战斗,还是在广西和河南的社会重建中,刘建勋都显示出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为民情怀。那么,他是如何在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刻
在广西和河南,刘建勋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普通农家少年成长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他的事迹横跨抗日战场和新中国建设,无论是在太行山的激烈战斗,还是在广西和河南的社会重建中,刘建勋都显示出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为民情怀。那么,他是如何在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刻,书写出一段段令人敬仰的历史篇章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13年刘建勋出生在沧县项兴屯。他曾经担任中共太行地区委员会副书记、湖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刘建勋的童年在贫困中度过,尽管家境贫寒,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教育。这种家庭背景使得刘建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学习。正是这种坚持,为他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末,刘建勋年仅15岁便考入了沧州直属第二中学。在这所学校的图书馆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含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文献,从而点燃了他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热情。
沧县当时仍受北洋军阀的控制。但是刘建勋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救国救民理想。1931年,他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党组织中,刘建勋主要负责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他发起和领导了多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学生抗议活动。
合照
在沧县的一个学习期,刘建勋还自发组织了反日学生会,并积极到工人和学生中去传播革命的火种。一次他被派往沧县附近的一所小学动员学生参与抗日活动,却意外地被反动军警通缉。为了安全,他被迫转移到平津地区继续他的革命工作,同时在北平市委共青团区委担任委员。
在北平,白色恐怖肆虐,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的迫害非常严重。许多党的核心成员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甚至杀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建勋不得不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革命活动。他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掩护,秘密组织共青团骨干开展地下活动,并最终成功重建了北平地区的地下团委组织。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刘建勋迅速投身到前线的抗日斗争中。他被派遣至太行山区,担任榆社和武乡两县的县委书记,并很快成为晋冀豫区和太行区党委的核心成员。在那个艰苦的时期,刘建勋全身心投入到抗日事业中,尤其专注于抗日军政干部的培养和支持,他的工作显著提升了太行根据地的战斗力和组织力。
合照
刘建勋还致力于激励和动员当地的青年加入抗日的队伍。通过他的努力,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参军,这些新兵的加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他还主持了大量的后勤工作,确保前线部队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这一系列措施显著加强了太行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进行,刘建勋继续在太行山区发挥重要作用,他担任了太行第三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的职责。到了1947年,随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斗路线扩展到大别山地区,刘建勋也随军前往,并在那里长期驻扎。在大别山,他继续致力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恢复,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干部队伍,确保战略后勤的稳定,从而为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在大别山的岁月里,刘建勋不仅加强了地方的行政和军事结构,还创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地方发展计划,旨在改善战时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战争抗压能力。他的努力为解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建设准备了人才和资源。
革命根据地宣传革命图
1949年5月,随着新中国的解放迫近,刘建勋被组织派遣到湖北,成为李先念的副手,并出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此后他还被调至中南局担任秘书长,有段时间还曾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在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收官,新中国在广阔天地中破土而出。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刘建勋被任命为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协助李先念共同推动湖北省的发展。这两位领导的默契配合,确保了湖北在新时代浪潮中的平稳航行。
刘建勋在任职期间,像一位细致的工匠,关注每一个影响民众福祉的细节。他深入一线调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他果断清除匪患,恢复了社会秩序;在调控市场价格上采取了精准措施,确保了民众生活的稳定;在推行土地改革时,坚持公正原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政策不仅为新政权巩固了民心,也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恢复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合照
1952年,中共中央调整地方党委机构时,刘建勋担任了中南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成为区域党组织工作的核心调度者。他以高效的管理推动了中央决策在中南地区的实施。在日常工作中,他的行政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无论是文书工作、会议安排还是信息协调,刘建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领导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55年,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期间,刘建勋面对农村发展的多重挑战,采取了实地考察并基于现场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后续的农业合作化和农村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1957年,面对广西省的大饥荒危机,刘建勋再次被派遣为“救火队长”,任广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他立即投入到广西的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亲自调研,听取民众意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严重危机,稳定了广西的社会经济局势。
日本投降图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国普遍存在盲目追求经济速度和产量的问题。然而,作为广西主要领导的刘建勋,他保持了务实的工作风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当地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刘建勋在宏观政策上有所作为,他还亲自深入农村,了解群众需求,特别是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上,他推行的“借地渡荒”政策,激励农民开垦闲置土地,种植紧急作物。同时他通过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必需的生活物资及时供应给河南地区。
在他的领导下,河南崛起了焦裕禄等一批优秀干部,还培养了像杨贵这样的水利建设英才。在《红旗渠》工程中,刘建勋提供了坚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亲临工地指导,确保了这一艰巨工程的成功完成。
土地改革图
1961年,河南遭遇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刘建勋再次被中央派遣,这次是作为河南省委书记,负责纾解河南的严峻形势。那时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河南的状况尤为严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特别是信阳地区的大饥荒,使得局势更加危险。
在一次紧急电话中,毛主席亲自召见刘建勋,命其前往河南。刘建勋立即行动,他深知农民的苦楚和需求,毅然承担起救灾的责任。他到达河南后,不顾长途跋涉的疲惫,立即着手解决粮食问题,下令减少征购指标,尤其对受灾严重的区域完全免除征购。
他还组织了多种救援措施,确保中央和其他省份调拨的救济款项和粮食直接送达受灾群众手中。通过与多方联系,刘建勋还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拨了大量土豆,及时救济了饥民。此外他还推动了“借地渡荒”政策,将集体土地暂借给农民自主耕种,极大地缓解了食物短缺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经济建设图
刘建勋的领导和措施使河南农业和经济逐步恢复,为河南人民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他在河南的政策和努力,使得河南在随后几年里经济全面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刘建勋对地方干部的选拔也显示出极高的洞察力。他发现了焦裕禄的潜力,并将其调至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县人民在他的鼓舞和带领下,成功治理了当地的三大自然灾害,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在1975年8月,河南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灾害,导致许昌石漫滩水库和驻马店板桥水库面临极大的决堤风险。当时水库管理人员急需联系军方,希望通过空投炸弹的方式炸开副溢洪道以缓解压力,但由于当时无法及时联系到军委的负责人,错失了防灾的黄金时机。
毛主席
随后两座大坝在洪水的冲击下发生决堤,巨大的洪水像翻天覆地的巨浪一样涌向下游地区。在洪水过后,遂平火车站的重型车厢被水流冲至五公里外,铁轨扭曲变形,成了扭曲的“麻花”。
在这场灾难中,河南的许多县市被洪水淹没,只能从高空看到一片汪洋大海,道路被泥沙覆盖,夹杂着不幸遇难者的遗体以及无数动物的尸体。曾经繁茂的树林也在洪水中消失。
1975年8月13日晚上9点,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在泪眼婆娑中对即将前往北京汇报灾情的陈惺说道:“你去吧!代表我,代表河南!我们只有一个请求——炸开阻水工程,解救河南人民!”
合照
接到河南省委的紧急请求后,中央迅速研究并批准了相关的救援方案。爆破任务执行后,洪水得到有效控制,水位迅速下降。刘建勋后来对中央慰问团表示:“河南省委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求中央加快排水,尽快把困在水中的灾民救出。”这次救灾行动是刘建勋在河南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抗灾行动。
1978年7月,因郑州大学的政治风波和揭批查工作中遭遇的阻力,刘建勋被认为有责任而被迫下台。同年10月,华国锋签发了关于河南工作的指示摘要,承认刘建勋在河南服务了十七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他在任期内有所过失,甚至有些错误是严重的,因此中央决定将他调离河南。
河南758洪水
面对这一决定,刘建勋虽然接受了结果,但他在病重期间仍对自己在河南的职责和错误表达了深深的困惑和不解。刘建勋在政界的生涯结束后不久,1979年1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政协礼堂为吴芝圃主持了追悼会,宣布彻底平反其名誉。
而刘建勋在1983年4月23日逝世,享年70岁。根据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河北省涉县的将军岭上,这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太行革命根据地,象征着他毕生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精神。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