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南海门口来了位小男孩,说:毛主席是我外公,我想见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22:45 2

摘要:1953年8月20日,中南海门口来了一位身形瘦弱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大约八九岁的样子,眼神中透着疲惫,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衣服也略显破旧,似乎很久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了。

1953年8月20日,中南海门口来了一位身形瘦弱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大约八九岁的样子,眼神中透着疲惫,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衣服也略显破旧,似乎很久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了。

小男孩走到警卫员面前,声音带着一丝怯懦却很坚定地说:“毛主席是我外公,我想见他。”警卫员们面面相觑,不敢轻易做主,毕竟中南海不是寻常之地,他们迅速拨通了秘书田家英的电话。

田家英接到电话后,心里满是疑惑。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到中南海门口。只见那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肚子还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显然是饿极了。田家英心生怜悯,决定先带小男孩去吃饭。

在一家小餐馆里,小男孩狼吞虎咽地吃着饭菜,在吃饱喝足后,他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向田家英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自称叫宋阳正,来自湖南长沙,母亲叫陈国生,外婆叫毛泽建。

毛主席

当田家英听到“毛泽建”这个名字时,明白这位确实是毛主席的外孙无疑了。

毛泽建虽不是毛主席的亲生妹妹,但在毛主席的成长岁月里,她早已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毛泽建本名毛达湘,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父亲毛尉生每日辛苦劳作,却因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一家人常常入不敷出,只能依靠亲戚们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

而给予他们帮助最多的,便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文七妹看到毛达湘一家生活如此艰难,心中十分不忍,时常伸出援手。

文七妹与三子

毛达湘9岁那年,家庭遭遇了困境,实在无力抚养她。父母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她送到毛主席家中,过继给文七妹。就这样,毛达湘成为了毛主席的妹妹,毛主席称呼她为“菊妹子”。

毛主席对这个妹妹关怀备至,他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希望妹妹能够有出息,将来能够过上好日子,所以他给毛达湘改名为毛泽建。

而没过几年,毛主席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外出求学,兄弟几人也纷纷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四处奔波。毛泽建则留在家中,与家人相依为命。

1920年,毛主席难得回家探亲。当他回到家中,却发现毛泽建不见了踪影。经过一番焦急的询问,他才得知,毛泽建被父母接走后,送到了地主家当童养媳。

少年毛主席

在地主家里,毛泽建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其他仆人一起下地干活,无论寒冬酷暑,从未有过片刻的休息。而地主和主家对她动辄打骂,稍有不如意,就会对她拳脚相加。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妹妹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受苦。他前往肖家,将毛泽建从那个黑暗的婚姻牢笼中解救了出来。

毛泽建重获自由后,对毛主席说:“哥,当初如果不是你为我撑腰,我恐怕一辈子都得呆在那个村子里,日复一日地围着那口黑乎乎的大铁锅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从那以后,毛泽建便跟随毛主席来到了长沙。在这里,毛主席送她到女子学校读书。毛泽建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常常挑灯夜战。

青年毛主席

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热潮。陈独秀、李大钊等同志撰写的《新青年》《新潮》等进步思想刊物在全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到了国内的各大学校。

学生们深受先进思想的熏陶,思想觉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更是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毛泽建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入党后,毛泽建在堂哥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到衡阳的农民运动中。她深入农村,了解他们的疾苦,宣传革命思想。在她的努力下,为党组织培养了二十几名优秀党员,四百多位骨干力量。

在革命的道路上,毛泽建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堂哥的介绍下,她结识了一位名叫陈芬的有志青年。陈芬同样怀揣着革命的理想,他与毛泽建志同道合,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毛泽建

1928年5月,湘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毛泽建夫妻俩紧急转移至耒阳,协助工农红军开展工作。在一次激战中,夫妻俩不幸被敌人包围,双双被捕。

陈芬被捕后遭到了反动派的残酷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而毛泽建虽被井冈山上的红军及时解救,但由于她即将临盆,身体十分虚弱,无法随军行动。

为了不拖累红军的步伐,毛泽建决定藏在农户家待产。在农户的照料下,她顺利生下了一个孩子。可孩子出生后不久,她的行踪再次被敌人发现。

毛泽建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后,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1928年8月20日,她坦然地走向了刑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大喊道:“你们杀了一个毛达湘,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毛达湘站出来,革命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毛主席

当毛主席得知“菊妹子”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这是他革命以来第一个牺牲的亲人。毛主席也曾不遗余力地寻找妹妹与妹夫留下的那个孩子。经过多方艰难打探,最终确认孩子已不幸离世,此事才暂时告一段落。

但当时,鲜有人知晓,毛泽建夫妇还有一个养女,那便是陈芬姐姐的孩子陈国生。1927年5月,“马日事变”时期,陈芬的姐姐陈淑元和丈夫不幸牺牲,只留下年幼的女儿陈国生。

看着侄女如此可怜,陈芬和毛泽建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收养陈国生。陈国生便成为了毛泽建夫妇的女儿,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

而毛泽建和陈芬相继离世后,陈国生再次成为了孤儿。但幸运的是,她还有外婆的疼爱。外婆对她关怀备至,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只为供她读书,希望她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毛主席

长大后的陈国生过着平凡而普通的日子。由于关于陈国生过继给毛泽建当女儿的资料寥寥无几,因此有人不承认她是毛泽建的女儿,甚至指责她说谎。

当陈国生年仅9岁的儿子宋阳正听到乡亲们关于母亲的流言蜚语后,心中满是气愤。他当即决定上北京找毛主席,让外公为母亲“洗刷冤情”,还母亲一个清白。

宋阳正说干就干,他借着帮母亲取钱的机会,将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带上,又特意去储蓄所取了10元钱,之后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登上了开往武汉的渡轮。

而在家中苦苦等待的母亲陈国生,眼见着儿子取钱迟迟未归,心中不由得开始担忧起来。不一会儿,按捺不住的陈国生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儿子的踪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想到儿子可能去周围的邻居家玩耍,而忘记了回家,便赶忙前去邻居们的家中寻找,但一无所获。之后,储蓄所的工作人员声称宋阳正在取完钱后,很快便离开了储蓄所。

彻底慌了神的陈国生立即发动全村的人寻找宋阳正,甚至连当地公安干警也加入到寻找宋阳正的队伍中。可一连几天下来,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被翻了个底朝天,依旧没有宋阳正的踪迹。

而宋阳正几经辗转,靠着身上的几十元钱,一路上风餐露宿,终于赶到了北京。此时,宋阳正因连续多日的奔波,身上的钱早已所剩无几,还一直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早已经精疲力尽。

但意志力坚强的宋阳正,本着为母亲伸冤的坚定信念,支撑着自己一步步走下去。远在长沙老家的陈国生,终于回想起儿子曾有过去北京找外公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陈国生拨通了中南海的电话。

毛主席

毛主席在接到陈国生的电话后,立即派人四处寻找宋阳正的下落。之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田家英见到了宋阳正。在田家英的带领下,宋阳正被带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看见那个小小的身影站在那里,他的脸上没有惊讶,反而带着一丝温和的微笑。

“你就是阳正吧?”毛主席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疑问,更多的是一种了解和关切。阳正愣了愣,点了点头:“是的,外公。”

毛主席指了指旁边的椅子。阳正坐下后,毛主席在他的对面坐下,笑了笑:“你这么小就一个人跑到北京,真是勇敢。你妈妈知道吗?”

毛主席

阳正听到这话,不由得低下了头,轻声回答:“我没告诉妈妈,我想亲自见外公,证明我说的是真的。”

毛主席听后,笑了笑:“你这么有决心,确实像是我们的家族。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也经常这么做,总觉得有些话必须亲自去做,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

毛主席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孩子你放心吧,这件事我会解决的。你母亲的事情,我定会还她一个公道,让她在乡亲们面前不再受委屈。”

几天后,毛主席将田家英叫到身旁,交代道:“家英啊,你拿100块钱给阳正。这孩子一路走来不容易,让他拿着钱回家买点书本文具,好好学习。等以后长大了,要是愿意,就到北京来读书。”

毛主席等人合照

在与宋阳正的交谈过程中,毛主席了解到外甥女陈国生如今的生活状况并不好。从那时起,每当他的稿费结账后,他都会从中仔细地抽取二百元,然后认真地写好信封,将钱和信一同寄给远在湖南的外甥女。

宋阳正带着毛主席的嘱托和100块钱,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次,他乘坐的是中央安排的小汽车。

当小汽车缓缓驶入村庄时,乡亲们被这个“庞然大物”吸引住了目光。他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围拢在小汽车周围,好奇地张望着。有的交头接耳,猜测着车里坐的是哪位大人物;有的伸长了脖子,试图看清车里的情况。

车门缓缓打开,宋阳正从车上走了下来。看到是宋正阳后,乡亲们全都发出一声惊呼,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毛主席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真的从北京回来了,而且还坐着这么气派的小汽车。一时间,大家都开始相信宋阳正之前所说的话。

来源:环球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