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生物科技公司裁员80%!仅保留5名全职员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5:15 2

摘要:2025年4月,美国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 Therapeutics宣布裁员80%,仅保留5名全职员工。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不仅揭示了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的中小药企的生存危机,更折射出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在资本寒冬中的普遍困境。

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的公司正通过极限裁员,试图在资本寒冬中求得生存!


失业君小编 | 文
公共图库 | 图

2025年4月,美国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 Therapeutics宣布裁员80%,仅保留5名全职员工。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不仅揭示了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的中小药企的生存危机,更折射出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在资本寒冬中的普遍困境。

Tempest的裁员直接源于资金链断裂。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储备为3030万美元,但推进核心药物amezalpat的3期肝癌临床试验需巨额投入,而资本市场融资失败使其不得不搁置计划。关键矛盾点在于:

①研发投入与融资能力脱节: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尤其是3期临床试验往往耗资数亿美元。Tempest的现金储备仅能覆盖试验“启动成本”,无法支撑长期研发。

②孤儿药认定的“双刃剑”:尽管另一款药物TPST-1495近期获得FDA孤儿药认定,带来税收优惠和市场独占期,但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现金流,无法缓解燃眉之急。

③战略收缩的无奈:裁员虽产生150万美元成本,主要为离职补偿,但可延长资金链,为寻求并购或合作争取时间。

Tempest的困境并非孤例。2025年全球已有至少90家药企宣布裁员,原因集中于融资困难、管线裁撤和工厂关闭。例如,诺华、吉利德等大型药企通过裁员优化成本,而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则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

2023年以来,生物科技领域融资环境恶化,投资者更青睐后期成熟项目,早期创新药企融资难度陡增。企业从扩张转向收缩,如Tempest暂停肝癌药物研发,转而依赖孤儿药寻求突破;国内恒瑞医药则通过“砍销售、增研发”调整人员结构。Tempest积极寻求与罗氏等巨头合作,试图通过联合用药试验撬动资源,而行业整体并购活动增加,中小药企寄望于被收购以延续核心项目。

Tempest的案例暴露出生物科技行业的根本矛盾:创新需要长期资本支持,而资本追求短期回报。中小药企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一旦资本“断供”,即便技术前景可观,也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夭折。孤儿药认定等政策虽能提供支持,但无法解决根本性资金问题。企业需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化融资间找到平衡。Tempest通过裁员和战略调整争取时间,但能否成功仍取决于能否在短期内吸引资本注入或达成并购。类似案例中,仅有少数企业能凭借稀缺技术资产获得“救生索”。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Tempest的裁员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创新药研发周期长达10年以上,资本需建立长期视角,避免过度追求短期退出。探索非稀释性融资(如政府资助、特许权合作)、跨境资本联动等模式,降低对风险投资的依赖。扩大研发补贴覆盖范围,优化孤儿药、突破性疗法等认定流程,加速技术转化。

综上所述,Tempest的“断臂求生”是生物科技寒冬的缩影,也是行业洗牌的必然。在资本波动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当下,企业需在生存与理想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而行业生态的优化更需多方协同——唯有如此,才能让下一个“潜在重磅药物”不至于因资金枯竭而湮没于实验室。

网友热议

@Ds深鐽(IP京):
Tempest的裁员只是冰山一角,现在VC都去追AI了,生物科技成了弃子,创新药研发没资本输血就是慢性自杀。

@me心向阳光(IP沪):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药企都扎堆做仿制药,原创药研发根本是“富豪游戏”,没巨头撑腰谁敢碰?

@厦门酥先生(IP闽):

FDA给个名头有啥用?研发资金不会凭空变出来,政策优惠就像画饼,饿肚子的时候能当饭吃?

@pecgg30(IPHK):

诺华、吉利德裁完员股价还涨,中小药企一裁员直接濒临倒闭,行业垄断只会越来越严重……

@mei李鸣(IP粤):
美国Biotech估值跌到地板价了,这时候去收购管线,比从头研发划算多了。

@止碟君(IP苏):

高管拿着高薪,裁完员还能拿补偿金,普通员工呢?说好的“改变世界”梦想,最后连饭碗都保不住。

最后一条,
还有5个饭碗!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