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师范生该何去何从?教师大规模缩编、停招,先从江西开始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15:29 2

摘要:这个常住人口仅35万的小城,师生比高达1:11,远超国家标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1:19、1:13.5),而学生数量正以年均4000人的速度锐减。

01 有些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遥远


2025年,江西万年县的一则通知让教师群体陷入焦虑:

英语教师停招,富余教师转岗社区,薪资缩水三成。

这个常住人口仅35万的小城,师生比高达1:11,远超国家标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1:19、1:13.5),而学生数量正以年均4000人的速度锐减。

这并非孤例。

江西省教师招聘人数从2021年的1.3万骤降至2025年的2146人,缩编幅度达84%。

与此同时,全省撤并学校超700所,乡村小学从147所砍至7所,甚至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也陆续停招。

编制“铁饭碗”的崩塌,让老一辈教师竭力“苟住”,而新一代师范生则被挡在门外——2025年全省仅剩的2146个编制名额,需与数万竞争者“厮杀”,录取率低至1.5%,比公务员考试更残酷。

02 人口塌方背后,财政才是火药桶


表面看,教师过剩源于人口萎缩。

以万年县为例,2008年新生儿7934人,2024年仅剩2478人,学生数量三年减少1万余人。

但省会南昌的人口和学生数量均在增长,教师编制却缩减35%,揭穿了“生源不足”的谎言。

真正的原因是财政困局

南昌财政自给率不足60%,土地收入连续四年腰斩,罚没收入却暴涨151%。

养一名在编教师的成本可雇佣2.3名编外人员,导致江西68.6%的教师沦为“临时工”,待遇差距达2-3倍。

财政的“减法游戏”下,编制成了奢侈品,小班化教学更是奢望——教育投入已沦为报表上的数字博弈。

03 迁徙潮:从“用爱发电”到“用脚投票”


面对缩编,师范生的出路充满无奈与挣扎:

编外困境:江西师大2024届2700名师范生中,仅2146个编制岗位,还需与往届生、资深教师竞争。即便入编,也可能被转岗至社区或后勤,薪资缩水30%。跨省虹吸:浙江为接收随迁子女新增1.2万编制,深圳以30万年薪抢人,七成报名者来自江西。经济发达地区以高待遇和稳定编制,吸引欠发达地区教师“用脚投票”。转型求生:部分教师转向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或在线教育,如杭州师范生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年入百万,沈阳教师转型家庭教育规划师。但二本师范生往往连教培机构的简历关都难突破。

这场迁徙犹如“旱季的动物大迁徙”——江西人才与资源外流,为江浙沪、粤港澳“输血”,而本地教育生态愈发贫瘠。

04 教育的未来:铁饭碗消亡,真本事崛起


江西的困境折射全国性趋势。北师大预测,2035年全国将过剩200万教师,而“县管校聘”改革本为优化资源,却异化为“末位淘汰”锦标赛,教学质量让位于财政指标。

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打破编制神话:

市场化突围:浙江试点特级教师课时费明码标价,民办学校推行“授课+直播”弹性合约,让教育回归能力竞争。技能升级:心理咨询师、无人机操作证等复合资质,成为教师保住岗位的“救命稻草”。政策纾困:合并小规模学校、推动教师跨区域共享、向职业教育分流,或是缓解结构性矛盾的权宜之计。

结语


江西的缩编风暴,是人口、财政、政策多重夹击的产物,更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缩影。

对师范生而言,与其困守编制“独木桥”,不如拥抱多元化教育形态——毕竟,“铁饭碗”会生锈,但“金手艺”永不褪色。

而如何让教育摆脱“算术游戏”,真正为下一代铺路,仍是留给整个社会的考题。

#7.98万荣威纯电D6全新上市#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