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客房的酒店巨头锦江,利润敌不过只有1600门店的亚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5 15:32 2

摘要:以规模闻名的锦江集团,拥有13416家门店,130万间客房,在全球酒店集团中客房数量仅次于拥有150万间房的万豪集团,排名第二。然而它的净利润只有9.11亿元。

三四月期间,国内各大酒店品牌财报相继出炉,行业格局出人意料。

以规模闻名的锦江集团,拥有13416家门店,130万间客房,在全球酒店集团中客房数量仅次于拥有150万间房的万豪集团,排名第二。然而它的净利润只有9.11亿元。

再看隔壁的亚朵,门店数量仅有1619家,净利润却达到了12.73亿元,轻松超过了锦江。

更尴尬的是,锦江的利润以及单店收入连华住集团的一半都不到。

国内主要酒店2024年的关键财务和运营数据(图片来源:酒店观察网)

这个曾以中国酒店业航母自居的老牌巨头,正陷入门店越多、利润越薄的怪圈。

为什么锦江拥有30年历史和90年品牌积淀,却敌不过成立仅12年的亚朵?当华住以239亿元营收稳坐头把交椅时,锦江的规模优势为何成了拖累?

回顾锦江的历程和近年国内市场,弯弓研究院分析得出,锦江的业绩失速主要有三重原因,分别是品牌矩阵、用户运营、盈利模式方面存在问题。

规模神话之下,品牌多≠品牌强

锦江虽有40多个品牌,但是大而不强的品牌矩阵带来国内外双重拖累。

锦江的庞大是刻在基因里的。它起源于1935年的锦江川菜馆,在九十年代正式成立锦江酒店公司,三十多年的国企背景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2015年起,锦江开启并购之路,先后收购法国卢浮、铂涛集团、维也纳酒店等,还纳入7天酒店等本土品牌,迅速扩张成全球酒店巨头。

到今天,锦江旗下拥有40多个品牌,覆盖了高端(JHotel)、中端(维也纳)、经济型(7天)的各个价格区间。

到2024年,其签约门店达1.3万家,远超华住的1.1万家和亚朵的1600家,规模堪称巨无霸。

然而,庞大的品牌矩阵未能转化为竞争力。在锦江多个品牌中,真正具备市场辨识度的寥寥无几。

2024年财报显示,这种全价格带覆盖的策略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中低端市场表现不佳,高端市场又难以带动整体业绩。

数据显示,锦江境内中端酒店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暴跌8.33%,平均房价跌至260元,甚至低于部分经济型酒店。

在锦江的中端市场,维也纳国际、麗枫、喆啡等品牌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在OTA平台搜索时,常常被相似的房型和价格弄得不知所措。

内部消耗使得锦江中端酒店的房价和收入大幅下降,七千多家中端门店虽然贡献近60%营收,却成了拖后腿的主力。

相比之下,亚朵仅依靠亚朵酒店、轻居少数几个品牌,以437元的日均房价和77.4%的入住率,稳居中高端市场。

锦江品牌“大而不强”,在品牌矩阵的结构上也有体现。从门店数量来看,锦江高中低端分别为0.63%、60%、39%,营收分别是1.7%、约60%、约37%;华住的高中低端门店为9%、41%、50%,营收分别是12%、54%、33%。

对比可知,华住的营收结构更为均衡,中高端酒店对业绩的拉动作用明显。锦江的高端品牌JHotel及巴黎丽笙门店仅有80多家,对整体业绩的贡献非常有限。

在经济型市场,锦江同样表现不佳。酒店之家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增酒店9万家,其中连锁酒店新增8500家,下沉市场成为主要增量来源,以华住、亚朵增速最迅猛。

华住通过“县县有华住”策略,对汉庭、全季迭代升级,平均房价稳定在235元。锦江相对乏力,新增门店落后于华住,7天、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仅为157.47元。

在海外市场,锦江收购的卢浮集团也成了沉重的负担。

2015年,锦江斥资91亿元收购这家法国酒店集团,本希望借助其国际品牌提升自身竞争力。

但从2020年至今,卢浮集团连续五年亏损,2024年净利润仍亏损1079万欧元。即便巴黎奥运会期间欧洲旅游市场迎来复苏,卢浮集团也没能抓住机遇。

运营短板,2亿会员带不动复购

截至2024年底,锦江、华住、首旅如家、亚朵的会员规模分别为1.98亿、2.7亿、2.2亿和8300万。

按理说,手握这么多会员的锦江,本该在私域流量时代占尽优势。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锦江的中央预订率(CRS)长期处在30%-40%之间,与华住的80%、亚朵的62%相比,差距明显。

这反映出锦江在用户运营能力上的不足。315期间,锦江旗下锦江荟App被曝光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部分用户发现同一房型在该平台价格高于携程、美团等第三方平台,且老用户价格普遍高于新用户。

这种混乱的价格体系,让用户对锦江品牌的信任度降低,很多用户因此流向价格相对透明的OTA平台。此外,锦江的会员权益缺乏吸引力,难以提高用户黏性,导致会员复购率较低。

在锦江的2亿会员中,真正活跃的会员占比并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住会员贡献超76%间夜量,企业直连预订量更是增长了39%。

从营收结构上也能看出这种差距,华住中高端品牌营收中,主要以会员直订为主,而锦江中端品牌的会员直订占比还不到40%,这使得锦江在价格战中缺乏议价能力。

亚朵在会员运营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用户入住时体验产品,离店后通过线上复购。近年来会员复购率高达58%,而且大部分零售GMV都来自会员。

客房之外,还能卖什么?

锦江下滑的第三个原因,是盈利模式的单一化,缺乏第二增长曲线。翻开锦江的财报可以发现,它90%的收入来自客房,这个比例在行业下行期显得格外危险。酒店之家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酒店总量突破37万家,去除闭店数后,全年净增酒店为3万家。

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了价格战,平均房价下降 5.8%,锦江由于国内外业务下滑,净利润也随之直接缩水。亚朵则不同,在酒店业务之外拓展了其他服务,例如通过“酒店+零售”的模式,成功将非房收入占比提升至30%。

一个枕头,成为亚朵在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续命产品。2024年,亚朵以深睡枕、控温被等睡眠产品为主的零售业务GMV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127.7%,其中深睡枕PRO系列累计销量超380万只。

这种盈利模式的差异,源于二者战略眼光的不同。锦江的扩张逻辑仍是「开更多店,赚更多房费」,而亚朵早在2013年就提出「经营人群,而非房间」。

当锦江忙着整合并购品牌时,亚朵主要通过创造多样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打造差异化的体验。

亚朵打通了酒店与零售权益,在酒店内展示并销售深睡枕、床垫等产品,用户在住宿体验后可以直接购买。

此外,亚朵还注重场景构建,在酒店内设置竹居书吧、属地摄影等项目,还和IP合作打造主题酒店等,住宿反而成为消费者体验这些内容的入口。

这种体验即商品的模式,让亚朵跳出了传统酒店的价格战泥潭。

其实锦江并非没有动作。2024年加速轻资产转型,直营店占比降至5.11%,推出锦江荟整合会员体系,试图打通40个品牌的权益。

但这些调整仍停留在补短板层面,没有触及核心。

当亚朵用场景消费的运营抢占客群心智时,锦江还在为旗下品牌的定位重叠头疼,为海外亏损的卢浮集团输血,为如何让2亿会员不再沉睡而发愁。

结语:

规模时代让步于体验经济

那么,锦江应当如何跳出发展桎梏呢?

从上述分析来看,最直接的是,不仅要有多品牌,更要打造强大的品牌矩阵,并且精细运营用户。和很多行业一样,酒店业的竞争也已从跑马圈地扩张转向精耕细作。锦江的品牌虽多,但整体薄弱的运营能力无法拉动业绩增长。

华住的大会员成长型积分模式,以及亚朵的“场景体验消费”模式都证明,未来的酒店业不再是房间的战争,而是人群的战争。

能否将用户转化为酒店生态参与者,能否从单一住宿场景延伸出可持续的消费链路,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行业格局。

一个丰富且强大品牌矩阵至关重要。在行业上行阶段,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性选择,从而获得规模红利。当行业处于下行波动期,这样的矩阵也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如同美妆界的欧莱雅和服饰界的安踏一般,以多元和强大的品牌矩阵在市场中站稳。华住和亚朵显然也是看到这一关键,各凭优势,一个登上头位,一个以黑马姿态突围。

对于锦江而言,或许该放下全球第二的光环包袱,想想如何让1.3万家门店,真正打造成1.3万个用户体验中心。

来源:弯弓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