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拥有五十多座居民楼的堤口铁路宿舍,静谧地安卧在堤口路西段路北,北面与无影山坡地紧紧相依。我们的母校铁三小和铁二中相拥在宿舍区的怀抱里。在铁路宿舍居民的记忆中,无影山一直被亲切地唤作“北山”。附近的北山粮库可以成为佐证,“北山”这个称谓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承
拥有五十多座居民楼的堤口铁路宿舍,静谧地安卧在堤口路西段路北,北面与无影山坡地紧紧相依。我们的母校铁三小和铁二中相拥在宿舍区的怀抱里。在铁路宿舍居民的记忆中,无影山一直被亲切地唤作“北山”。附近的北山粮库可以成为佐证,“北山”这个称谓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承载着悠长的岁月痕迹。对于年少时的我而言,从小便听惯了北山的称呼,只知道家北面的那片坡地叫北山,却不知它还有一个“无影山”的大名。“北山”这个名字早已根植在我幼小的年轮里,而我渐渐知晓“无影山”这个称谓,大概已是上中学以后的事情了。北山,是我童年的山,它是随着我的长大,才变成了无影山。北山就如同大自然特意为我们宿舍惠赠的后花园,盛满了我年少时数不清的欢乐时光,是我心心念念、最爱嬉戏玩耍的一方乐土。
从堤口铁路宿舍的东北角一路向北,有一条并不宽阔的沙土上坡路,这条路仅能容一辆卡车勉强通过,长度大概在二百来米。路的东侧是一长溜由红砖垒砌而成的围墙,围墙里面便是山东煤矿学院的北院。靠南面的区域,几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列,那是大学生宿舍,不时有音乐和歌声飘出来,散发着青春的生气;靠北的地方,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林。年少调皮的我,和小伙伴们按捺不住对果子的渴望,悄悄翻过围墙,先蹲下警惕地观察四周,确认无人后,才溜进去摘杏子和葡萄吃,酸甜的滋味至今难忘。有一次差点被看果园的老头逮住,慌忙往外翻围墙时,把兜里的葡萄挤碎了不少,弄得身上黏糊糊的,只好到沙河里去洗。那时,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半大小子真是胆大妄为。当时矿院因停课闹革命,学校里一片混乱,我们常去捡一些传单,回来叠纸板玩耍。
土沙路的西侧,是一条沙土旱沟,沟里裸露着不少埋在沙土里的青石。沟的西边是一小片庄稼地,在这片庄稼地上,隆起了不少坟头,给这片土地添了几分神秘又肃穆的乡野气氛。靠近沟沿的几座坟,因为有人挖沙子,从侧面被刨开,露出了里面的棺材板。初次看到时,心里直发毛,浑身起鸡皮疙瘩,可时间一长,见得多了,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抬眼向北望去,一座三层高的黄色大楼稳稳地矗立在山坡之上,那便是坐落在无影山上的济南第二十九中学。
二十九中始建于1960年8月,比铁二中早四年建校。在铁二中建成前,不少铁路宿舍的初中生都在此就读。二十九中的三层教学楼,建在一个三四米高的大平台上,位置显耀,十分气派。教学楼的南面,是开阔的足球场、篮排球场和田径场,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校园的整体环境十分优越。当时,学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到了1965年,升学率就已经跃居天桥区前列,实力不容小觑。学校的女子篮球队在济南市中学篮球赛中斩获第二名的好成绩,男子足球队也在济南市中学足球赛中获得了第四名,这些荣誉让学校声名远扬。当时,学校升学对口的高中是无影山南面的第十一中学。
站在二十九中的校园里往南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堤口铁路宿舍楼房那一片片红色的瓦顶,再往更远处望去,还能看到济南造纸厂的大烟囱和铁路上行驶的火车冒出的缕缕白烟。向西南方向看过去,堤口庄的村舍错落分布,袅袅炊烟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味。而在东面,有一个大水潭,我们都叫它“沙河”,那是我们儿时的欢乐天堂,一有时间,我们就会跑到那里尽情玩耍。北面的远处,一座四层的黄色大楼格外醒目,那是空军医院。在它的北面有一个更大的沙河,我们也曾去过游泳。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到二十九中去跑步锻炼,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氛围。那些热爱唱歌的小伙伴,也喜欢到这里来喊嗓子,他们“咿——”、“啊——”的拖腔,在空旷的山坡上悠悠飘荡,与周围的公鸡打鸣声合成了奇妙的北山晨曲。
1970年,小学学制改成了五年制,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一同毕业升学。当时,铁三小五年级有六个班,六年级则有七个班。铁二中的招生容量有限,只能接收十一个班。我所在的六年级全部升入铁二中,而五年级只接收了前四个班。无奈之下,铁三小五年级的后两个班就被分到了二十九中学。这两个班的学生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家长们也纷纷为孩子的上学问题担忧,他们找到铁路局反映情况,这场关于入学的协商,前前后后拖了两个多月,最终,这两个班的学生才得以进入铁二中。在大家看来,铁路子弟进入铁路子弟中学,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孩子上学十分近便。再加上大家对二十九中的教学质量心存疑虑,又听闻前几年学校还发生过严重的武斗事件,家长们的心里就更加不踏实了,自然都希望孩子能进入熟悉且安心的铁二中。
现存济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被誉为泉城宝藏。
一直默默无闻的无影山,1969年发生了一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事情。山上的石头属于青砂石,风化以后变成了一层层的青沙,是很好的建筑原材料。附近的农民靠山吃山到那里采石挖沙卖钱。这年四月在挖沙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出土了“乐舞杂技陶俑”文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古墓附近聚集了许多围观的人,我们小孩子闻讯都跑去看热闹。听说出土的文物当天就送到济南市博物馆收藏。后来还到北京鉴定和展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历史文物,成为济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久看电影之前加演的《新闻简报》电影纪录片报道了这件事。相当于上了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文物发现者是堤口庄的一位农民,可见即便是在那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蛮强的。
据介绍,这次在无影山南坡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组彩绘乐舞杂技俑,是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盘上,21个栩栩如生的彩绘陶俑,非常逼真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饮酒宴会时观赏乐舞杂技,钟鼓齐鸣笙瑟悠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这是最早发现立体地反映汉代“百戏”演出整体情景的实物,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杂技立体形象的实物空白。迄今为止这样久远历史年代的陶俑群塑,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十分罕见和珍贵的。随后省里和市里的考古专家多次到无影山进行古墓发掘。共发现挖掘了十四座西汉墓葬,出土了“彩绘载人载鼎陶鸟”等一批国宝级文物。
真没想到北山上还藏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反映了我们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印证了泉城济南“曲山艺海”文脉传承的源远流长。更为无影山增添了一层浪漫而神秘的色彩。无影山堪称是一处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风水宝地。
无影山这个名字也很奇怪,叫作山却不见山。其实无影山就是一大片山坡高地,所以看不见影子。正可谓“有地隐然而高”。虽然无影,却有踪迹可寻。在远处难以察觉山的存在,只有走近了,才能感受到山的风韵扑面而来。深入其中会看到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原来无影山是隐藏在地下的山脉。山上还分布着不少大大小小的水潭,是济南市区西部为数不多有山有水的地方。无影山片区方圆约十平方公里,南起堤口路,北至小清河。东起工商河西路,西至济齐路。
在六七十年代,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北山确确实实充满了山的魅力与神秘。山上遍布许多大青石和青沙,由于长期的采石挖沙,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沙坑。许多沙坑里存积了雨水,较深的沙坑天旱也不干涸,推测应有地下水渗出,形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水潭。这里地势高,周围没有污染源,潭水格外清澈干净,宛如一面面明亮的镜子。这里便成了我们最爱的水上乐园,潭边和潭中分布着一些大青石,这些石头边角都十分圆润,我们常常站在上面,像跳水运动员一样纵身跃入水中,溅起一片片欢乐的水花。游累了,就躺在这些大青石上惬意休憩,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微风吹拂十分舒服。我们还会把湿漉漉的衣服晾在石头上,不多时就被太阳晒干了 。别以为只是男孩子在这里玩水,其中也有不少女孩子的身影,她们的欢声笑语和风儿一起飘过水面。
有的潭水很深,向水里扎猛子,都摸不到底儿。扎猛子有许多花样,是展现勇敢和技巧的运动。扎猛子最叫绝得是 “双飞燕”。宿舍四区的两个孩子配合默契,动作娴熟,是双飞燕的高手。两人站在水边的高石上,一人双手后背,十指交叉,构成登台。另一人踩着他的手,扳着头登上肩膀站立起来,两人双臂平展,同时扎下去,接近水面时收拢双臂入水。他们精彩的表演,每次都博得一片叫好声。这样的危险动作在游泳池里是不允许的,只有在北山上才能尽情地发挥。
在较浅的水潭,我们玩摸鞋比赛。把塑料凉鞋远远抛到水中,大家都争先潜水去找,看谁最早捞上来。 我们都是睁着眼睛潜水寻找鞋子,把潭底的水都搅浑了,出水后眼睛上蒙了一层雾一样的膜。估计沙眼就是那时候染上的。我还多次带着四五岁的弟弟到潭中玩。在水中我游蛙泳,弟弟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背上戏水。或者拉着他的手仰泳。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当时要是让父亲知道了,我准要挨揍的。潭水下面地形复杂,曾有人溺亡。我这个十多岁的楞头小子,自恃水性好带弟弟下水,真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熊孩子,胆儿也忒大了。再就是常玩诓鱼。水潭里有些小草鱼,还有一种五彩鱼。把一个玻璃瓶子拴上绳子吊在竹竿上,瓶子里面放上骨头,沉到水里面吸引鱼儿进来。待一会儿等鱼儿进了瓶子里,迅速将瓶子提起来就把鱼捕获。
后来这些水潭大都被填埋了。仅有少数几处得以保存,其中无影山路与无影山中路交叉路口的东北处有一个水潭,水质清澈,长年不涸。被命名为“无影潭”,成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现在开辟成了一个社区公园,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无影山上除了无影潭之外,南面无影山路东侧还有一个浅水湾,也称为小无影潭。现在还有人常在那里游泳。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里也有水塘,附近还有田庄水塘。八十年代修建的贯通无影山东西的无影山中路,过去是一条很窄的沙土路,是农民挖沙外运的通道。路的南北两侧都是大沙坑,我参加工作以后,单位组织基干民兵到这里的沙坑里打靶,是绝佳的靶场。后来将这些沙坑填埋,盖起了居民楼。西苑小区就是这样建成的,至今还保留了一处水潭,建成了小区公园,常有居民在这里钓鱼。据说当年盖楼时,这处的水潭很难填埋,不断有地下水涌出,只好保留了下来。新闻报道修建济南地铁二号线堤口路的宝华街地段时,因地下河脉水量很大,给施工带来了难度。可见无影山的地下水是十分丰沛的。在济南市区西北部的天桥区可能存在着一个“无影山泉群”。
北山还是我们外出的便捷通道。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到金牛公园的烈士陵园扫墓或秋季到济南第二工人文化宫开田径运动会,都是走无影山路。路过山东省气象台,经常看到那里放大气球。这里算是无影山的最高处了。 还有到西郊匡山大队支农劳动参加夏收拾麦穗,来回都走北山的近路。从堤口庄西边,路过一个大型养鸡场(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沿着交通学校和锅炉厂的围墙边走到黄岗,向西不远越过兴济河,就到“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了。
那时我爱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一方面李玉和是铁路工人,就像邻里干铁路的大叔一样十分亲近。再就是北山游击队给我带来的联想,虽然知道戏里的北山不是我们这儿的北山,但是感到很亲切。仿佛我们的北山上,当年也有抗日游击队打鬼子。宿舍区里扛着长条板凳,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大爷,就是当年的地下交通员。在我的心目中,北山既是现实的,又是梦幻的;它是无影的,又是有形的,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还记得上小学时,班级组织我们到无影山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是把一些小纸条写上“特务”字样,由老师提前藏在石头缝或石头下面,让同学们去“捉特务” ,优胜者凭纸条领一块橡皮或一支铅笔。对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山谷里回荡着小鸟般欢快的笑声。
更多时候,是小伙伴们相约去北山捉蜻蜓,逮蚂蚱,放风筝,冬天在潭上滑冰。“走啊,去北山玩!”是最有吸引力的召唤。这片北山,承载着我们童年最纯真美好的回忆,那些在山上、潭边度过的欢乐时光,永远地镌刻在了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那童年的北山,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永远熠熠生辉。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