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两种人:一类人,酒一到,话就多,三杯下肚能跟你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另一类人,闻酒色变,滴酒不沾,情绪稳定,聊天没有一点波澜。
有句话说得好:“饭桌看人品,酒桌看人性。”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两种人:一类人,酒一到,话就多,三杯下肚能跟你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另一类人,闻酒色变,滴酒不沾,情绪稳定,聊天没有一点波澜。
今天就用不那么严肃的方式,唠唠“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他们思维方式上的那点小差异。
先说喝酒的朋友。这类人通常在三杯之后,思维就进入“飞行模式”——逻辑断了没关系,关键是氛围拉满。他们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当场决定、不纠结、跟着感觉走。
有人说他们情绪化?人家说那叫“有烟火气”。
有人说他们冲动?人家说那叫“果敢、爽快”。
有时候你以为他醉了,其实他脑子比谁都清楚,只不过借着点酒意,省了绕来绕去那点客套和试探。
再说说不喝酒的选手,这类人自带一股“高贵冷静范儿”。他们思维方式的关键词叫做:“有计划、有控制、有底线。”
别看他们不举杯,但一桌人中,他们通常是:
最早发现你借酒撒疯的那个;也是第二天还能记住你说了啥的那个。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存档、评估、再决定要不要跟你继续来往。
简单说:喝酒的人像是现场版的脱口秀,随机应变、热情洋溢;不喝酒的人更像录播剪辑的访谈节目,条理清晰、表情克制。
前者喜欢在关系中找认同,后者喜欢在规则中找安全。
前者的思维是“看心情”,后者的思维是“按流程”。
一个像把社交当成打麻将——全靠手气和搭子;
一个像下象棋——布局落子,一步三思。
为什么这么多“关系型社会”的大佬都热衷喝酒?因为酒桌,是信息流动最快、信任建立最迅速的场合。
你能喝,说明你敢敞开——哪怕是装的,也显得“讲义气”。
你不喝,别人就觉得你“还留了一手”,哪怕你只是肠胃不好。
但说到底,这都是各自的选择方式:
喝酒的人,觉得人生重要的是“人情”这个变量;
不喝酒的人,更看重的是“边界”这个原则。
这个世界,既需要会喝酒、能搞定场面的人,也需要不喝酒、能把事做稳的人。喝酒的人别笑不喝的人“无趣”,不喝酒的人也别觉得喝酒的人“情绪化”。
有时候,恰恰是一个负责放松气氛,一个负责防止翻车,配合得刚刚好。
毕竟,不管喝不喝酒,咱都得过日子。
只是一个“举杯邀月”,一个“泡茶观心”。
都挺好,各有风味。
来源:墨客岛小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