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上》第七章析论(上)崇德广业的哲学建构与历史阐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15:12 3

摘要:《系辞传上》第七章以"子曰:易其至矣乎"开篇,此表述不仅是《易传》对孔子易学思想的首次明确引述,更标志着儒家将《易经》从占筮之书转化为哲学经典的关键转折。关于"子曰"的归属问题,自汉代起便存争议:今文经学家如董仲舒主张"孔子作《易传》"(《春秋繁露·玉杯》),

一、文本考辨与思想溯源:从"子曰"到孔子易学的经典化建构

《系辞传上》第七章以"子曰:易其至矣乎"开篇,此表述不仅是《易传》对孔子易学思想的首次明确引述,更标志着儒家将《易经》从占筮之书转化为哲学经典的关键转折。关于"子曰"的归属问题,自汉代起便存争议:今文经学家如董仲舒主张"孔子作《易传》"(《春秋繁露·玉杯》),而古文经学家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质疑"未可专用",认为先秦典籍中"子"多为尊称,未必确指孔子。这种争议直至1973年马王堆帛书《周易》出土才得以澄清——帛书《要》篇记载孔子晚年"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研习《易》理,并强调"我观其德义耳也",与传世本《系辞》"崇德广业"的核心命题形成直接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帛书《二三子问》更直接以"孔子曰"开篇,这种文本形态的一致性,结合《易传》思想与《论语》"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的内在关联,有力佐证了"子曰"确指孔子言论。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这一命题,将《易经》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提升与事功拓展的双重维度。与《系辞》第五章"盛德大业至矣哉"相比,第七章的"崇德广业"更强调动态实践:"崇"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嵬高也",引申为持续积累的过程;"广"字取《广雅·释诂》"大也"之意,暗含向外拓展的主动性。王弼在《周易注》中指出"德积而厚,业广而深",已揭示这种"积德成崇,拓业成广"的辩证关系。宋代朱熹进一步将其纳入理学体系,在《朱子语类》中提出"崇德是日新不已,广业是富有无穷",赋予该命题更系统的哲学内涵。

二、天地之道的道德形上学建构:从自然取象到义理贯通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论述,构建了《系辞》独特的天人合一哲学框架。孔子通过"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将天地特性转化为道德准则:天的"崇高"象征刚健不息、覆育万物,对应智慧追求中的超越性;地的"卑顺"体现谦卑含藏、承载万物,指向礼仪实践中的包容性。这种比附并非简单的自然拟人化,而是基于《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的天人感应传统,将宇宙秩序转化为伦理规范。

1. 程颐的理学奠基:天理视角下的"知礼二分"

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创造性地将"知崇礼卑"纳入"天理-人性"体系:"知者,所以知天;礼者,所以法地。知必崇,崇则天也;礼必卑,卑则地也。"(《伊川易传·卷八》)他认为,"知崇"对应"天命之性"中对天理的认知能力,需通过"格物穷理"实现;"礼卑"则关联"气质之性"的规范,要求在"洒扫应对"中践行伦理。这种"知主内而礼主外"的二分法,为后世"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修养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朱熹的义理圆融:与《中庸》的哲学互释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援引《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命题,对"知崇礼卑"进行系统化诠释:"知崇如天,故能'极高明';礼卑如地,故能'道中庸'。"他将"知崇"理解为对天理的终极洞察,要求超越现象把握本质;"礼卑"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天理之节文",强调礼仪实践的具体性。这种诠释巧妙融合了《易》的变易之道与《中庸》的中和之德,使"知崇礼卑"成为贯通形上与形下的关键枢纽。

三、历史阐释脉络:从汉魏玄学到宋明理学的诠释谱系

1. 王弼的玄学突破:"体用不二"视域下的认知革命

魏晋时期,王弼以"贵无"思想重新诠释《系辞》,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崇效天者,体道之无;卑法地者,用器之有"。他将"知崇"视为对宇宙本体"道"的体悟,主张通过"忘象以求其意"超越卦象束缚;"礼卑"则是本体之道在具体仪轨中的显现。这种诠释消解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繁琐解经模式,开创了以义理阐发为主的新范式,使《易传》哲学从经验层面上升到形而上学高度。

2. 孔颖达的官方定本:唐代义疏学对天人秩序的强化

唐代孔颖达奉敕编纂《周易正义》,将"知崇礼卑"与《系辞》首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相勾连:"天以纯阳尊高,故'知'当效之而贵于高明;地以纯阴卑下,故'礼'当法之而贵于谦敬。"(《周易正义·卷七》)这种解释强化了"天人同构"的宇宙论逻辑,将"知礼"秩序纳入官方意识形态,为科举取士提供了哲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孔颖达在疏解中大量引用魏晋玄学成果,体现了唐代学术兼容并包的特征。

3. 程朱理学的体系化整合:从道德实践到天理流行

程朱学派通过"理一分殊"理论,将"知崇礼卑"彻底理学化。程颐提出"知崇礼卑皆理也",认为天地之理在人性中表现为"知"与"礼"的双重维度;朱熹则从"心统性情"角度进一步阐发:"知者,心之神明;礼者,心之宰制。崇效天故知无不明,卑法地故礼无不行。"(《朱子语类·卷六十七》)这种诠释使《易传》思想与《四书》体系深度融合,"知崇礼卑"成为"存天理,灭人欲"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帛书《系辞》的文本校勘价值:从"知高礼卑"看思想演变

马王堆帛书《系辞》"知■礼卑"的记载(缺字经考释为"高"),引发学界对传世本"知崇礼卑"的重新审视。李学勤在《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中指出,"知高礼卑"更符合《系辞》"天尊地卑"的原始语境,"高"与"卑"作为纯粹的物理属性描述,体现了早期易学"观物取象"的直观思维。而传世本"知崇"的"崇"字带有价值判断,暗示儒家对道德境界的提升。这种差异反映出《易传》在流传过程中的"层累建构":从战国时期基于自然现象的朴素比附,到秦汉之际融入儒家伦理价值的哲学改造。刘大钧进一步提出,帛书文本的发现"为研究《易传》思想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中间环节"(《帛书周易校释》)。

五、现代学术的多维诠释:从实证研究到理论重构

1. 高亨的训诂实证:回归文本的原初语义

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运用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对"知崇礼卑"进行文本还原:"崇,高也;卑,低也。知崇者,智慧贵乎高明;礼卑者,礼仪贵乎谦下。"他摒弃历代哲学附会,直接从《说文解字》《广雅》等字书入手,强调"知高"与"礼卑"的对等性,为清理层累诠释提供了重要参照。但这种方法也被部分学者批评为过度剥离文本的哲学内涵(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2.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再发现

刘大钧从文化演进角度提出,"知崇礼卑"源于上古巫术思维中的"天人互渗"原则。他在《周易概论》中指出,先民通过观察天地运行规律(天高地下、昼夜交替),推导出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这种思维方式在《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中均有体现。这种研究路径将《易传》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史语境中,揭示了其深层的认知机制。

结语:在诠释史中重返经典的精神世界

《系辞传上》第七章的千年诠释史,本质上是儒家思想与易学传统相互塑造的文明演进史。从马王堆帛书的古朴记载,到王弼、程朱的哲学重构,再到现代学术的多元解读,经典文本的生命力正体现于不同时代学者对其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崇德广业""知崇礼卑"等命题,既承载着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洞察,也为当代社会处理道德与事功、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虽尽力秉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广泛征引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但受限于文献掌握程度与理论视野,文中难免存在疏漏与偏颇之处。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思考所得,衷心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共同推进《易传》研究的深入发展。

来源:中华易学易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