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陇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即日起,陇南市融媒体中心在《陇南日报》、陇南电视台、“新陇南”客户端、陇南发布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统一开设《文化陇南•人物志》专栏,讲述他们与陇南共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陇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即日起,陇南市融媒体中心在《陇南日报》、陇南电视台、“新陇南”客户端、陇南发布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统一开设《文化陇南•人物志》专栏,讲述他们与陇南共生共长的人生故事,探讨陇南文化根脉对他们的滋养和他们对建设文化陇南的贡献,为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助力。今天的人物志让我们认识了解一位从陇南西和县走出去的为师典范、学界楷模——赵逵夫。
赵逵夫:陇南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业务负责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道德模范、“2017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前已出版《屈骚探幽》《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滋兰斋文选》《先秦文学编年史》《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七夕文化透视》等数十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甘肃省哲学社科项目等多项。
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年过八旬的赵逵夫教授步履如风。他总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腋下夹着泛黄的古籍,穿过枝丫渐绿的林荫道,走进文学院的教室。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已在讲台上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1942年,赵逵夫出生于甘肃陇南西和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名赵殿举,字“子贤”,取自《离骚》的“举贤而授能兮”,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学者,父亲对屈原的推崇,潜移默化中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古典文学的种子。
“小时候,父亲常讲屈原的改革精神和家国理想,还教我背诵《离骚》。”赵逵夫回忆,那些泛黄的书页和父亲对学问的执着,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面。多年后,他选择将书房命名为“滋兰斋”(源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既是对育人工作的执着与喜爱,亦是对父亲精神的传承。
1967年,赵逵夫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都一中任教。1979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时称甘肃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正式踏上学术研究之路。他具有扎实的音韵、文字、训诂功底,也有深厚的文学理论素养,长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将传统和现代方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氐族历史、宋前戏剧史、甘肃地方文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尤其是他的《屈原与他的时代》等著作,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清晰而又立体地展现了屈原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力地回应了“屈原否定论”者的质疑,维护了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赵逵夫以毕生求索印证此道,其学术人生不断突破书斋的藩篱。
2010年,一本名为《西和乞巧歌》的书籍从香港走向世界。这部装帧质朴的作品收录了200多首流传于西和的乞巧歌谣,每一页都记录着当地女性对七夕文化的朴素诠释。
这些歌谣的发现与整理,源于赵逵夫的父亲赵子贤先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赵子贤非常重视西和县民间歌谣。1936年,他便带着学生深入乡野,用糙纸手记下了少女们对月祈愿的歌声。
“地方文化是根脉。”赵逵夫在多年后这样总结父亲的心志。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赵逵夫决定接过父亲的“担子”,将这一地方民俗推向学术视野。
多年来,赵逵夫陆续出版《西和乞巧节》《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七夕文化透视》《主流与分流——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传播与分化研究》《七夕节日志》等专著,并推动西和“乞巧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以县级行政单位入选的七夕相关项目,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同时,他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多次参加“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与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七夕民俗的现代意义。
如今,每年七夕夜,西和县的少女们都会身着传统服饰,在“巧娘娘”神像前吟唱。而她们也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时代精神融入歌谣:“银河星光照书窗,巧手织就新梦想”“不靠天公赐福缘,自立自强奔康庄”。
除了乞巧文化,赵逵夫对陇南氐族文化、早期秦文化的研究同样深入。1991年,他主持的《西部文化与氐族渊源》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次系统论证了氐族作为中国本土民族的历史地位。为收集资料,他实地走访了四川平武县、陇南文县铁楼沟等地,记录氐人后裔的口述传统。
“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这是赵逵夫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在学术方法上,赵逵夫以“通盘研究”著称。面对课题时,他主张必须“竭泽而渔”地搜集材料,全面梳理解读后再得出结论,这种严谨态度贯穿其研究生涯。
他的书房“滋兰斋”里,一盏台灯常年亮到深夜。书架上,《屈原与他的时代》等专著整齐排列,许多著述都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空白。
“做学问得像打井,认准一处,掘到泉涌为止。”赵逵夫的书桌角落堆着成捆手稿,其中一份《先秦诗歌编年集考》已经修正了二十余年。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浩教授称他为“学院的定海神针”,他感慨:“赵老师没有节假日,除夕夜也在工作。他的勤奋让我们明白,学术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五十余年来,赵逵夫培养的博士生中,多人已成为高校学科带头人,他自己也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业务负责人。
在学生眼中,赵逵夫是“学术严师”,更是“人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田有余清楚地记得,老师常在深夜打来电话,只因在古籍中发现一条与他论文相关的线索,当他捧着老师的藏书回来,发现书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全指向自己的论文方向。
“先生像一位老父亲一样,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田有余副教授说。
这种“孜孜矻矻”的治学精神感染着一代代学子。“赵老师常说,学术不是为发表论文,而是为解决问题。”初入师门时,一年级博士生白晓雪总是因为课题进展缓慢而焦虑。
赵逵夫察觉后,默默从书柜翻出一本《礼记》递给她:“读书如种田,急不得。”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学识的厚重,更有长者的温情。
这一温情,源自赵逵夫对“师道”的理解。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精神。
如今,赵逵夫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早早起床,读书写作至深夜。谈及健康,他淡然一笑:“既然选了这条路,便只顾耕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接棒,我能做一点是一点。”
对故乡的深情,贯穿了赵逵夫的学术生涯。他走访陇南的乡镇,挖掘氐羌文化渊源,整理甘肃历代诗歌,推动地方文化焕发新生。
“陇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年轻人深耕。”他鼓励学子以文化自信建设家乡,“炎黄与氐羌文化在此交汇,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
夜幕降临,滋兰斋的灯光依旧明亮。赵逵夫伏案校对着新书稿,案头摆着一本泛黄的《西和乞巧歌》——那是父亲的手迹,也是两代人文化使命的接力。
从家学到天下,从书斋到田野,赵逵夫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