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祖安先生在《书法美简述》中用不足三千字的篇幅,以“结构-用笔-神采”为轴心,构建了一个兼具形而下技法解析与形而上哲学思辨、古典意蕴与现代思辨的书法美学体系。这篇论述不仅是技法层面的总结,更是对中国书法本质的哲学叩问,既是对传统书论的凝练总结,又是对现代艺术理
书法美学的多维解构与当代启示
——读章祖安先生《书法美简述》有感
□冉 明
一、引言:书法美学的本体论重构
章祖安先生在《书法美简述》中用不足三千字的篇幅,以“结构-用笔-神采”为轴心,构建了一个兼具形而下技法解析与形而上哲学思辨、古典意蕴与现代思辨的书法美学体系。这篇论述不仅是技法层面的总结,更是对中国书法本质的哲学叩问,既是对传统书论的凝练总结,又是对现代艺术理论的创造性回应。通过细读章先生的这篇文章并结合章先生其他学术著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章祖安学术文集》等)及书法实践,本文将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剖析其美学思想的深层逻辑,以“结构-用笔-神采”三要素为经,以“力-势-意-气”四维为纬,揭示中国书法从技术实践到精神超越的完整路径,并探讨其对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启示。
二、本体论:汉字、毛笔与灵性的三元共生
1.汉字是“有意味的形式”
章先生在《书法美简述》开篇即点明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但这一载体绝非被动容器。他提出汉字结构“千变万化”,实为“天授”之美的预设系统。这一观点与贡布里希“预成图式”理论形成跨文化呼应:汉字的结构规律(如平行、交叉、对称)既是可辨识性的保障,又为书法家提供了形式创造的“基本框架”。例如《石门颂》的舒展与《张迁碑》的方劲,皆源于对同一汉字系统的差异化演绎。以“夫人无古今,状貌各异”类比汉字形态,暗示书法结构与人类基因的相似性——有限元素(点画)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无限可能,这与乔姆斯基“有限规则生成无限语句”的语言学理论形成奇妙呼应。章先生进一步以建筑类比,将汉字比作“建筑形式之基本框架”,强调书法家需在既定结构中寻求个性突破,正如贝聿铭在玻璃金字塔中重构卢浮宫的空间秩序。
2.毛笔的“主体性觉醒”
章先生对毛笔的论述突破了工具论窠臼。他将毛笔的弹性、敏感性与书家的“筋肉活动”关联,毛笔的弹性使书写成为“筋肉活动的迹化”,并提出“手忘于笔而随笔走”的境界,实为海德格尔“技术解蔽”思想的书学呈现,毛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书家身体感知的延伸。这种“人笔共生”的状态,在章先生的《佛魔居》系列作品中尤为显著——枯笔如刀劈斧斫,涨墨似云涌雾聚,笔锋的失控与掌控间,恰是“佛魔同体”哲学的外化。
3.灵性:从技艺到生命的升华
“中国人天生的灵性”被章先生视为书法美学的终极依托。此“灵性”非玄学空谈,而是对自然生命律动的体察能力,即去体悟这天地间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使其迹化于书中。他主张书法家需从“动物运动形式”与“植物屈曲伸展”中汲取灵感,这与石涛“一画论”中“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命题一脉相承。在《青山在》等作品中,章先生以绞转笔法模拟藤蔓攀援之势,以飞白效果暗示山石风化之痕,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直观体现。
三、方法论:从技术哲学到审美发生学
1.结构:被规训的自由
章先生指出,汉字结构“完成大半”书法创作,这看似保守的观点实则蕴含先锋性。
格式塔重构:书法家对既定结构的改造,类似埃舍尔对几何秩序的戏谑解构。徐冰先生的作品《天书》通过伪汉字创造,反向证明结构约束的不可或缺。
拓扑学启示:汉字结构具有拓扑不变性。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的笔法要诀,在章先生理论中升华为“呼吸与运笔同频”的生命节律说。对比八大山人作品中的“鱼形点画”与鲤鱼摆尾的生物力学曲线,可见书法节奏对自然生命运动的拓扑学转译。
游戏理论应用:将书法创作视为“戴着镣铐跳舞”,与伽达默尔“游戏的存在方式”理论相通——规则不是限制,而是游戏得以进行的条件。
这些看似保守而又实蕴先锋的观点,其实也恰是近体诗创作对格律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的本质几乎一样。
2.用笔:身体书写现象学
章先生的用笔论可视为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东方注解。
筋肉记忆的建构: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动力定型”,在怀素《自叙帖》中得到完美展现——高速运笔中的精准控制。筋肉记忆几乎也是手艺人对实践经验、理法认知、三观悟解迹化的重要载体,是通向“道”的必经之路。
书写时空体:毛笔运动将时间(节奏)空间化,这在邱振中先生的“待考文字系列”中转化为装置艺术。书法被誉为无形的舞蹈,一方面强调意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强调节律的生成与对比。这二者构成了书法的时空二重性,也是构成书法立体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疼痛美学:傅山“宁拙毋巧”的审美追求,实为身体与工具对抗留下的美学疤痕。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谐共生中,人类始终会找到属于人生存的功能空间与审美空间,这种对抗式和谐,也成为了人类前进的动力。在书法的演进过程中,从“书肇于自然”至“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再到“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这个思辨过程,无不体现对抗与和谐的疼痛,也正是这样的疼痛过程才成就了书法美学的构建。
3.神采四维:“力-势-意-气”的四维审美建构
力强:错觉美学的力学转译。
章先生将“力强”视为书法艺术的前提,但其内涵远超物理层面的腕力。他借用“崩山绝崖”“鸷鸟乍飞”等意象,揭示书法之力实为“错觉形成的审美快感”。这种观点与阿恩海姆“视觉动力”理论不谋而合,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体的疏密共同构成视觉力的场域。在章先生作品《龙战于野》中,枯笔疾驰形成的锯齿状边缘,通过视知觉的完形补足,产生山崩地裂的动势,完美诠释了“笔力惊绝”的美学效应。
势盛:动态平衡的辩证法则。
“中国老秤式平衡”是章先生对书法势态的精妙概括。他打破西方美学对静态对称的崇拜,强调书法应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也是庄子强调的“不齐之齐,齐而不齐”的当下阐释。这种思想在王羲之《丧乱帖》的欹侧结构与徐渭狂草的空间分割中早有实践,而章先生将其升华为理论自觉,更强调书法中的“势”要“把汉字结构与笔力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势盛,才有冲击力”。其作品《健硕楼》中,左侧密集成块的篆籀线条与右侧疏朗的飞白形成强烈对比,恰似太极图中阴阳两极的相生相克,彰显“极不平衡之平衡”的势能美学。
意深:抽象品性的诗意生成。
章先生指出,书法的“抽象品性”使其获得“字外之奇”,这一论断直指书法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在图像泛滥的今天,书法的抽象特质反而成为抵抗视觉异化的堡垒。他以“温润小楷若美人”“雄强大字如猛将”为例,揭示书法通过线条节奏激发联想的机制,与苏珊·朗格“艺术即情感符号”理论形成对话。观其《岳阳楼记》作品,枯润交替的笔触让人仿佛听见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沉吟,这正是“意深”美学的当代演绎。
气满:生命元气的时空绵延。
“气满”概念集中体现了章先生对传统书论的创造性转化。《周易·系辞》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里主要裁取的是:一、天地自然的物象;二、自然物象中的生命精神。章先生将其进一步从动物的行动坐卧、植物的摇曳枝杈中深化提炼为生命感,称其为“生命元气”,并将“生命元气”分解为三个层次。
生理之气:通过“调动全身之力于手腕”实现笔墨的“物理”穿透力,表现出各类美感所需的质感支撑,完成物象的迹化。
心理之气:在“得意忘形”或“精神困惑”时,书写成为情绪宣泄的通道,实现情感的迹化。
宇宙之气:从自然万物中感悟生命节律,如章先生《三十六计》系列作品以渴笔皴擦模仿溪水奔流等自然物象的自然肌理,在物象与情感的迹化中达到某种平衡与和谐。
这种“三位一体”的气论,既继承董其昌“气韵不可学”的玄思,又赋予其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堪称传统书论的现代化重构。
四、价值论:纯粹性危机与当代突围
1.“全裸艺术”的纯粹性悖论
章先生将书法喻为“全裸之艺术”,强调其“形迹无法遮掩”的坦诚品格。这种纯粹性在当代遭遇双重挑战:一是技术祛魅。数码字体对毛笔书写的替代,使书法的“不可修改性”可能沦为怀旧符号,有多重方法实现再创作、反复调整与迭代创作。二是观念入侵。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对书法本体的解构,导致“书法”概念的泛化,这种观念的迭代,使得书法创作在形式上变得多样化,但让书法本体的衍生推进却面临重大挑战。
章先生对此保持警惕,他在《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中坚决反对脱离汉字的“现代书法”,认为此类实验如同“无根之木”,终将消解书法的文化身份。
2.个性与法度的永恒张力
“无须追求个性,而个性自在”是章先生对书法创新的辩证认知。他批判当代书坛两种极端:首先是保守派,机械临摹古人,如“书奴”般困守技法窠臼;其次是激进派,为求新异刻意变形,陷入“江湖杂耍”的泥潭。这两类皆存在一定的不足,保守派在于未能从传统中进行高度提炼,不能形成体系化构建,导致无法实现绍于古人的蜕变;激进派在于对书法传统的学理、法度、审美与哲思认知未能深入,又急于出成果,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经常性胡编乱造,为形式而形式,导致“世风日下”之叹!
其解决之道在于“含弘光大”的美学追求——既要深入传统(如章先生对《石门颂》的多年浸淫),又需保持“佛魔同体”的创造张力(如将禅宗顿悟与《周易》变易等思维融入书写),在知识的积累与智识的迭代中构建自我,外化自我,去追求与实现精神富足的“自我灵境”。
3.书法教育的范式转型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位书法博导,章先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其美学思想的实践向度:一为基础论,强调“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求学生对经典法帖进行“显微镜式”研读,对书法传统的理法、智慧、哲思进行参悟;二为境界论,倡导“学之于造化”,鼓励从自然万象中领悟笔法真谛,在物象中提炼审美意象,在天地大美中构建自我灵境,使其用书法迹化。这种“技道并重”的教学模式,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五、结语: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重建书法精神
章先生的《书法美简述》不仅是一部书学论纲,更是一曲文化坚守者的精神独白。在传统价值溃散、艺术边界模糊的今天,其理论犹如灯塔,为迷失于后现代迷雾中的书法实践指明方向。未来的书法美学,或可沿以下路径深化。
科技赋能:借助AI笔迹分析技术,量化“力-势-意-气”的审美参数,智能生成(AIGC)图像与视频,作为书法新的衍生方向之一。
跨界融合:探索书法与舞蹈、建筑等跨媒介对话,激活传统美学的当代潜能,使书法尽可能全维度开花。
国际传播:建立基于汉字文化圈的书法美学话语体系,参与全球艺术哲学对话,引领国际审美,把民族文化变为世界文化。
唯有如此,方能使书法这一“全裸之艺术”,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焕发更为璀璨的生命之光。
编辑:马丽华
欢迎2025年全年报纸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1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
汉兰笔庄
无边茶院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