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肛裂是一种常见病,在肛肠疾病中发病率居第3位,国内统计的发病率高达2.49%,占肛肠疾病的13.9%,国外肛裂的发病约占肛肠疾病的4.12%。
肛裂是肛管中间带皮肤全层裂伤所致的急、慢性感染性溃疡性裂口,典型临床症状:肛门周期性疼痛、大便带血、大便干燥。
肛裂是一种常见病,在肛肠疾病中发病率居第3位,国内统计的发病率高达2.49%,占肛肠疾病的13.9%,国外肛裂的发病约占肛肠疾病的4.12%。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居多,20岁以下的女性肛裂患者是男性的2倍,10%的女性肛裂患者在分娩后发病。
肛裂患者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久病不愈发展成慢性肛裂,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到下一次排便时又出现同样的疼痛。
临床称肛裂的这种疼痛为周期性疼痛,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故而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诱发其他疾病。
肛裂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目前较一致的认识:肛裂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肛门内括约肌痉挛和纤维化导致肛门狭窄,排便时肛管皮肤反复撕裂,加之局部血流灌注不足、感染等因素,裂面久不愈合并最终形成慢性溃疡。
损伤学说
损伤学说源于人们本能的设想,肛裂是肛瓣被干硬的大便撕裂后向下延伸而成的线样创口,加上一些患者有大便干燥、排便撕裂样疼痛的症状,以及肛管后位肌肉薄弱受力较其它部位大这些证据。
但有些患者发病前没有便秘病史,有的是在腹泻后诱发,可见损伤是肛裂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肛裂发病的根本原因。
感染学说
隐窝腺感染学说:1932年由Rankin等提出,肛隐窝感染可致肛裂。
肛隐窝感染后使肛周皮肤角化,弹性变差容易发生裂伤,但感染引发的是溃疡而非肛裂;Rankin等还指出,肛隐窝感染使肛管皮肤静脉发炎,肛裂是静脉曲张性溃疡,用以解释肛裂难以自愈,但不能解释肛裂为何好发后位,抗生素治疗也不能治愈肛裂。
栉膜带学说
1919年Miles最早提出栉膜带学说,手术切除栉膜带后疗效满意。
1974年Eisenhammer证实栉膜带只是纤维化的内括约肌,否定了栉膜带的存在。
Miles所说的栉膜带切断术,实际上就是内括约肌切断术。
残留上皮学说
1982年Shafik提出残留上皮感染学说,认为肛裂患者肛管皮下残留的肛直窦上皮自皮肤破裂后感染,由于分化较差犹如死骨,导致创面难以愈合。
后来Dohrenbursch证实Shafik所说的残留上皮只是肛腺组织,所以这种假说也不成立。
缺血痉挛说
1951年Eisenhammer发现肛裂的底部是内括约肌而不是外括约肌,从而对肛裂有了新的认识,后来证实内括约肌的痉挛发生在肛裂发病前,也就是说内括约肌的痉挛是肛裂的病因而非结果。
肛门局部解剖发现:肛门后位小动脉数目及吻合支较其他部位少,提示存在供血不足。
Gibbons等提出内括约肌的痉挛使肛内压提高,导致肛管皮肤缺血,由此可以将肛裂的病因归纳为:内括约肌的痉挛→肛压升高→肛管皮肤血流下降→缺血溃疡。
肛门扩张术
150年前Recamier提出手法扩张肛门治疗肛裂,由于该疗法简便有效,现在仍使用广泛。除对单纯性肛裂有很好的疗效外,常配合其他手术治疗肛裂。
扩肛方法:臀高俯卧位,局麻成功后,石蜡油润滑手套,先用右手食指伸入肛内,继而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交叉,使双手指掌侧向外缓缓扩张肛管两侧,接着逐渐伸入两手中指,呈四指扩肛,每次扩张时间一般3~5分钟,扩肛时顺应肛门肌束的弹性,缓慢用力,避免暴力扩张。
陆寄坤用刚柔相济的扩肛手法松弛痉挛的括约肌,裂断部分纤维化的肌肉,配合长皮止血条治疗慢性肛裂,疗效显著。
肛裂切除术
肛裂切除术适应于有肛裂三联征的慢性肛裂患者,手术切除彻底,疗效肯定,但愈合时间稍长。术式可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沿肛裂溃疡面正中纵行切开,上端至齿状线上0.3㎝,下端至裂口外1.5㎝,同时切除肛裂病变组织,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修剪创面。
第二种是沿肛裂溃疡面做梭形切口,将肛裂组织及周围皮肤一起切除,并切断部分内括约肌。
熊之焰采用切扩加原位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与侧位括约肌切断术相比,在治疗效果、治愈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前者由于松解括约肌更彻底所以术后的疼痛轻。
纵切横缝术
适用于慢性肛裂并发症严重尤其是肛门狭窄者。如肛裂切除术切除肛裂组织后,潜行分离切开的黏膜和皮肤,用丝线将黏膜和皮肤横行缝合,并在缝合口外做减张切口,促进愈合。
纵切横缝术解决了肛管皮肤缺损后肛管狭窄的问题,但术后容易出现缝线张力过高,引流不畅的问题。
为此,孙秋云等采用纵切半横缝,不完全闭合切开的创面解决这一问题,观察138例疗效后发现改进后的术式愈合时间缩短了3天。
廖行忠等通过延长肛缘外切口,横缝长度不变,中央不缝合,预留一2㎝左右长的放射状切口引流。
两种术式观察对照显示:改良术式与原术式疗效无差异,但平均疗效缩短;祝普凡在原术式的基础上,切断截石位8点处外括约肌皮下部,以减低外括约肌对缝合口的牵拉;切断内括约肌前将内括约肌经皮固定缝合,并在齿状线处保留一段括约肌束,以保证缝合黏膜的强度。
临床研究显示改良术式减轻了缝扎难度,对防止术后组织坏死有明显作用。
邱宁等认为皮肤与直肠黏膜缝合时缝合线设计为齿状而非横线,更符合生理,并有利于改善肛管伸展不良,减少术后肛门不适,肛管狭窄的症状。
肛裂切除带蒂皮瓣移植术
沿肛裂溃疡面正中做纵行切口,切除肛裂病变组织,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并在肛缘外做分叉切口使呈倒置的V型,游离肛门外三角形皮片,将皮片向肛管内牵拉,并缝合于肛管内纵行切口处。
本术式适用于慢性肛裂伴有肛门狭窄者,肛裂切除后经皮瓣推移缝合创面,使狭窄的创面扩大,从而加速了愈合,减轻了术后疼痛。
张家文发现术后瘢痕较多,皮肤感觉异常分析原因使由于过度切开内括约肌,改良后的术式不切断内括约肌,而通过扩肛的方法使创面变成横位后缝合,若缝合苦难,可延长切开肛缘的长度,也可在皮瓣两侧做减张切口。
宋锡珍等从另一方面进行改进,认为裂痔皮肤富有弹性,血供丰富可作为植皮供区,并采用裂痔皮瓣移位缝合术治疗三期肛裂132例,疗效显著。
括约肌切断术
通过切断部分括约肌肌束以减轻括约肌的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肛裂切除术时也切断部分括约肌,但这类手术以切除肛裂为主;括约肌切断术以切断括约肌为主,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内括约肌上起自肛管直肠环下至括约肌间沟,属平滑肌,肛裂溃疡面使暴露的内括约肌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生痉挛,肌肉的痉挛使创面血供不良,溃疡逾严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通过切断括约肌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
1951年Eisenhammer指出肛裂的底层由内括约肌组成,提出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1967年Parks提出在肛门左侧或右侧弧形切口,显露内括约肌后,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的术式。
1969年Notaras提出侧方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刀片通过肛门侧位皮肤插入,在内括约肌和皮肤之间平刺向头端,直至齿状线,将刀锋转向内括约肌侧,内括约肌即被切断。
后来Goligher提出一种侧方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刀片从内外括约肌之间刺入,旋向肛管内侧切断内括约肌。
国内耿学斯提出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自膝胸位11点或1点放射状切口,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加双缘结扎,发现该术式具有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能显著改善内括约肌痉挛,不影响肛门的收缩功能。李林提出双侧内括约肌挑断加肛裂切除术,选于5、9点挑断内括约肌并切除肛裂组织,解除括约肌的痉挛,愈合更快,术后不适减少。
商建军对括约肌切断术做了细致的研究,提出内括约肌松解术应结合病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以减小手术切口,减少肛门组织损伤,缩短疗程。
关于内括约肌切开的位置和切开方法的选择存在不同观点,选择侧位切口者认为选择后位切口容易损伤括约肌造成肛门畸形,不能选择在前方。
因为前方肌肉组织薄弱,术后容易发生肛门失禁,故内括约肌切断术切口选择在侧位最佳。选择后位切口者认为在侧位切开势必增加新的切口,而且手术操作不便。
另外,侧位括约肌切断术有有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手术刀片直接由皮肤刺入括约肌间,在非直视下切断括约肌,手术切口小,愈合快,能迅速缓解肛裂疼痛,但该术式的疗效与术者的经验有关,初学者掌握困难。
开放式切断术,在直视下切断括约肌,便于掌握。姜春英认为只要掌握好后位内括约肌切开的深度和长度,该法适用于所有慢性肛裂。
Ⅰ~Ⅱ期肛裂病变轻者,可以选择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至于开放式还是闭合式术式取决于术者自己的习惯;并发症严重的Ⅲ期肛裂选择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更合适。
关于内括约肌切开的程度有不同的认识,胡伯虎认为内括约肌高度在2㎝左右,厚度平均0.5㎝,由于炎症刺激会增生肥厚,切断的高度不小于1㎝,增生的厚度要全部挑出,否则术后易复发。
赵士彭等认为内括约肌切开的比例是手术成败的关键,采用半闭合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切除内括约肌的宽度0.5~0.8㎝,双食指交叉感觉肛内括约肌环状肌束力度减低为度。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