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如果每天只是坐着看看电视、晒晒太阳,偶尔下下棋,和另一位同龄人每天坚持散步、打太极甚至轻度跑步——谁能活得更久?谁的晚年生活质量更高?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如果每天只是坐着看看电视、晒晒太阳,偶尔下下棋,和另一位同龄人每天坚持散步、打太极甚至轻度跑步——谁能活得更久?谁的晚年生活质量更高?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最近一项涵盖25241名老年人的大型调查,给出了值得深思的答案。
这项研究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完成,跟踪时间长达十年,覆盖了全国多个省份的社区老龄人群。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是“相对静养型”,日常活动以轻微活动为主,如坐着、躺着、偶尔走动;另一组是“日常锻炼型”,每周至少五天进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30分钟以上、打太极、骑车等)。
十年后的数据揭示,坚持锻炼的老人,死亡率比静养组低了约27%。如此,锻炼组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也明显慢于静养组,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风险分别降低了22%和18%。这不是简单的“多动动就活得久”,而是身体和大脑的综合获益。
长期静养的老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安逸、少受外界干扰,但其实身体正在以一种缓慢却持续的方式退化。人在进入老年后,肌肉量本就逐年减少,如果又缺乏运动刺激,肌肉萎缩速度会加快,尤其是腿部肌群,直接影响走路的稳定性和平衡感。
静养组中,有超过40%的老人出现了“肌少症”——也就是肌肉量严重减少,表现为走路慢、容易跌倒、爬楼梯费劲。这类老人在跌倒后发生骨折的几率,比锻炼组高出两倍以上。而一旦髋骨骨折,很多人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生活质量彻底下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静养还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脏就像一个泵,如果不用力泵水,慢慢就会“生锈”。很多静养老人在没有明显心脏病的情况下,却在寒冷天气或稍一劳累后突发心衰,背后的原因就是心功能在无声中退化。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那我是不是每天都要跑步、举哑铃?其实并不需要那么激烈。研究发现,适度规律的运动效果远好于偶尔剧烈运动。锻炼组中的长寿老人,大多选择了更温和、持续性强的活动,比如早上快走半小时、饭后散步、打太极、做广播体操、练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不造成身体负担,同时能激活心肺、肌肉和大脑的多重系统。打太极锻炼下肢肌肉,还能提升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甚至被证实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
而那些一时心血来潮跑步五公里,之后三天腿疼不动的“突击型锻炼”,反而对健康帮助不大。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习惯,并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关键。
长寿是数字,更重要的是老年阶段的幸福感和自理能力。调查中,锻炼组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静养组,尤其是独居老人。规律运动能刺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释放,这些“快乐激素”会让人情绪更稳定,心情更愉快。
一位83岁的老太太,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每天早上走一圈公园,和老姐妹们聊聊天,一天都觉得精神。”相比之下,长期宅在家里的老人更容易出现孤独感,时间久了就发展为情绪低落、兴趣缺失。
如此,锻炼还能延缓认知退化。研究中,锻炼组中老年痴呆的发生率比静养组低了约20%,这与运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有关。哪怕是轻度锻炼,也能让大脑保持活力。
很多老人担心“我年纪大了,运动会不会伤膝盖”“心脏不好还能不能走远路”。大多数老年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健身房,只要能让身体动起来,就已经是打赢了第一步。
医生建议,对于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来说,一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就已经足够。比如早上出门买菜时多绕一段路,家里站着整理东西而不是坐着完成,或者每天在阳台上走上几圈。这些看似零碎的小动作,积累起来就能带来惊人的变化。
运动也讲究方法。
刚开始锻炼时,可以从每次10分钟开始,慢慢增加时间。衣服鞋子穿得舒适、防滑,避免在地面湿滑时外出,都是基础中的基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哪怕每天只走两千步,也比一直坐着强上百倍。
长期静养不如天天适度锻炼,想要长寿,更想要健康地长寿。
那份涵盖25241名老人的调查不是告诉我们要天天高强度锻炼,而是提醒我们:动一动,胜过静一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周玉梅,王海燕,赵丽萍,等.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死亡风险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345-351.
[2]李娜,张峰,胡志斌,等.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现状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2987-2992.
[3]王秀兰,陈立群,朱建平,等.太极拳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1):58-62.
来源:青姐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