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当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时,他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这个职业。这条路,他摸索着走了4年:用一支毛笔、两门语言,在赤道几内亚和意大利两地,完成了两次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
唐懿德在那不勒斯孔子学院书法课和同学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唐懿德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樊星 记者 李媛媛
在“梦想”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尚未清晰之前,唐毅德选择先迈出脚步。
而当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时,他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这个职业。这条路,他摸索着走了4年:用一支毛笔、两门语言,在赤道几内亚和意大利两地,完成了两次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
凭借书法特长,唐懿德在意大利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书法课。
一开始,学生们的横竖撇捺写得并不理想,唐懿德采用“题海战术”帮他们一点点突破瓶颈,不断练习,从刚开始他锐评学生写得“不是个字儿”能到最后结课时变得“像模像样”。
“毛笔字讲究心性、耐心,学生容易觉得无聊”,他在备课上花了不少心思。由于资源有限,为了避免墨水浪费,都是用笔蘸水在水洗布上写。几次课后,他会拿出墨水让学生们写春联,“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帮他们减缓一些倦怠感”。
中文课程类似“兴趣班”的性质,在非必修课的语言课堂上,“经常有上到最后学生没了”。为了留住学生,唐懿德非常注重游戏性,减少枯燥的语法讲解,把剪纸、书法等文化元素融入进去。
除了在孔子学院任教,唐懿德的每个周五总是奔波在车程中,他需要前往阿维利诺的一所偏远教学点授课。那里地处山坳,学生几乎不懂英语,而他只能靠自学来的意大利语交流。
这样的语言困境,早在他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做志愿者时就深有体会。去之前,他天真地以为“英语总能沟通”,结果第一节课就遭遇了“完全尬场”——当地英语并不通行,幸好一位会说一点英语的学生临时充当翻译,才勉强完成了教学。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于是,在前往意大利前,他提前自学了5个月的意大利语。在他看来,“摸清学生母语的特点,才能让汉语教学更有效”。
在前往教学点前,他心中曾充满忐忑。这所学校类似国内的职业高中,起初,他担心学生们对非兴趣课程缺乏热情,甚至预设了“不爱学习”的刻板印象,生怕会面临课堂效率低下、纪律松散等困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纯真劲消解了他这份担忧。在这里,语言是一份双向的礼物,学生也教会了他很多,他尤其记得那些充满活力的瞬间。“意大利语有一个特点,就是手势很丰富”,唐懿德说,学生们教他学会了“好吃”“讨厌”等有趣的手势表达。
“中文学习的意义是无法量化的。”唐懿德表示,曾经在赤道几内亚任教时,他希望带给学生的是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带去希望、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想告诉他们有机会触摸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国家”。
在意大利任教时,他希望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并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文化的“种子”。
关于未来,尽管他正回国准备毕业,但心中已有了新的期待。他希望下一次能以一名正式公派教师的身份走出国门,“不仅享受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过程,更希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