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 吧」胯子河畔刀杆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20:03 1

摘要:刀杆节的前夜属于“下火海”。当暮色完全笼罩山谷,三厂局小学的操场被千盏火把点亮。我挤在人群中,看见七个身着红衣的“香通”赤脚踏入烧红的炭火堆。他们的脚掌踩过炭火时,火星四溅如金雨,却在接触皮肤的瞬间熄灭。当领头的海润朝师傅抓起一块烧得透亮的火炭,在胸口画了个圈

作 者丨霍永安

朗读者丨李蓉

胯子河畔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七的傍晚,胯子河两岸的风裹挟着炭火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山坡上,刀杆节的篝火已连成跳跃的金链。

刀杆节的前夜属于“下火海”。当暮色完全笼罩山谷,三厂局小学的操场被千盏火把点亮。我挤在人群中,看见七个身着红衣的“香通”赤脚踏入烧红的炭火堆。他们的脚掌踩过炭火时,火星四溅如金雨,却在接触皮肤的瞬间熄灭。当领头的海润朝师傅抓起一块烧得透亮的火炭,在胸口画了个圈,又将烧得通红的铁犁头咬在齿尖,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傈僳族的火崇拜并非畏惧,而是将火焰视为净化的媒介。省级非遗传承人海润朝告诉我:“下火海”前要斋戒三日,用松针水沐浴,让身体成为洁净的容器。当他赤足踩入炭火时,我注意到他的脚踝上系着一根红绳,绳结处缀着三粒玉米——那是来自家族的祝福。

次日清晨,刀杆节的核心仪式“上刀山”在村头空地举行。两根二十米高的栗木杆矗立如巨烛,三十六把利刃横绑成梯,刀刃在阳光下闪烁寒光。海润朝带领弟子们在杆下焚香祭拜,他的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在与看不见的神灵签订契约。

当第一声铓锣响起,海润明的女徒弟海树祥率先攀上刀梯。她的脚掌精准地落在刀刃中央,每一步都像是在弹奏竖琴。我屏住呼吸,看着她一步步攀升,直到触及杆顶的铜铃。铃声清脆,惊起一群鸟儿掠过刀梯。她在杆顶展开双臂,红色衣摆猎猎作响,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此刻,她的身体已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山川河流同频共振,攀爬者的肌肉记忆与利刃的寒光早已达成默契,每一次落脚都是对重力与信仰的完美平衡。

正午时分,刀杆节的盛况通过抖音直播。我看见“@傈僳阿妹”的直播间里,数十万观众刷屏。年轻的传承人阿华举着手机绕场拍摄,镜头扫过刀梯时,他突然将手机倒转,用自拍模式记录自己仰望刀杆的表情。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让远在北京、上海的白领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灼热气息。

但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种转变。三厂局的老人们聚在火塘边,对着手机里的直播摇头。“以前爬刀杆是为了求雨,现在成了表演。”海润朝的父亲摩挲着烟杆,“不过年轻人能靠这个赚钱,总比出去打工强。”这种矛盾在漾江镇尤为明显:一方面,文旅局的VR体验项目让游客“云端爬刀杆”;另一方面,传习所里的孩子们仍在练习赤脚踩刀的基本功。

据三厂局的老人讲,刀杆节是对明代将领王骥的纪念,实为边疆社会整合的文化策略。这种解读在海润朝的讲述中得到印证:“我们傈僳人以前像散沙,是王尚书教会我们团结。”阿华告诉我,她在抖音上发布的“女传承人爬刀杆”视频,评论区有人质疑:“为什么纪念汉族将领?”这种声音促使他在直播中加入更多傈僳族创世神话的讲述。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应,有观众留言:“原来刀杆节不只是勇敢,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

在“散福”仪式上,海润朝将刀梯上的红布剪成碎片,分发给村民。一位老人将红布系在孙子的书包上,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福气。”而孙子却在低头刷着短视频,屏幕里是父亲攀爬刀梯的视频,背后是漾江奔腾的背景。

作家李娟曾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对传统与现代发出叩问:“当收割机取代镰刀,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刀杆节的未来或许也将在这种矛盾中寻找答案——既要保留“祭龙”“散福”的核心仪式,又要接纳VR、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正如海树祥所说:“刀还是那把刀,只是握刀的手,要学会用新的方式挥舞。”

暮色再次降临三厂局时,我看见海树祥在刀杆下教孩子们唱《上刀山调》。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古老的火种在新时代的风中继续燃烧。

文章就为大家这里

伙伴们,这里是掌心漾濞「听 吧」栏目

我们每周五都会推出

如果你有想说的话,可以根据文末方式与我们联系哦

「听 吧」期待你的分享

……

投稿小贴士

1、投稿邮箱:ybb7525776@163.com「请投稿注明听吧栏目」

2、投稿文章、视频、照片均为原创内容「作者请注明联系方式」

3、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到录音棚进行朗读,也可邀请好友朗读。

- 掌心漾濞「听 · 吧」-

本期编辑丨张 洁

责任编辑丨刘慧玲

审 核丨吉正红

终 审丨江静龙

来源:漾濞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