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请向海归留学生们道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22:37 2

摘要:这不是一句偶发的失言,而是她连续几年反复上演的老剧本:推一个年轻人上前台,许诺未来,再在镜头前亲手将其打碎,最后说——“是他们不行,不是我错了”。

别再用失败的“接班人剧本”,来审判年轻人。。。

董明珠最近的一句“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引爆舆论。

这不是一句偶发的失言,而是她连续几年反复上演的老剧本:推一个年轻人上前台,许诺未来,再在镜头前亲手将其打碎,最后说——“是他们不行,不是我错了”。

以前,这个年轻人是孟羽童。现在,变成了整个“海归派”。

而公众之所以对这句话反应强烈,不是因为它“冒犯”了谁,而是因为它精准展现了一个常见却危险的逻辑:当局者不反思策略,只选择甩锅给集体身份。

这一次,是留学生群体被当成“失败的理由”。

01. 当年捧孟羽童上天,如今弃海归于地。

2021年,董明珠在综艺节目中一眼相中孟羽童,把她空降为格力总裁秘书。没有工作履历、没有实战经验,却凭一句“我愿意一个月拿四千”获得了进入顶层的入场券。

理由很简单:她懂人设,董明珠懂流量。

她需要一个懂互联网、能直播带货、能塑造“格力变年轻了”形象的人,而孟羽童,就是这盘棋的那颗白子。

短短数月内,“明珠羽童精选”横空出世,直播间开了一个又一个,团队围着她转,热搜也跟着她刷。那时董明珠说得毫不掩饰:“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但直播没火,货没带动,话没说准。2022年,董明珠亲自划清界限,账号从“明珠羽童”改成了“格力明珠”,孟羽童转至幕后,再然后——她“离职”。

随后,董明珠在回应中怒斥孟羽童:“连个文都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是什么秘书。”她还批评孟羽童借助格力的平台做网红,认为这对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并直言:“我们不能再容忍这样的人在格力电器,所以把她开除出去。”

“你无非今天挣的钱多一点而已,那我觉得这形同行尸走肉,没什么差别,有钱又怎么样?”

你当然可以质疑孟羽童的能力,但不能忽视,这场从企划到剪辑再到投放的营销戏码,是由谁主导、谁批准、谁执行的。当带货失败,年轻人就成了挡枪的;当企业焦虑,“海归”的标签就成了靶子。

这是掌权者熟练的一招——失败不查方向,先清棋盘。

02.

不信任“海归”,其实是不信任年轻人身上的“不可控”。

“海归派里有间谍”这句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荒唐。但倘若放进董明珠一贯的用人逻辑中来看,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持续的“控制焦虑”投射。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表达“对年轻人失望”的情绪。

她批评年轻人“太短视”“不肯吃苦”,也质疑“网红”路线“只图流量不图价值”。而如今轮到“海归”,本质上是同一种担忧延续:这些年轻人,会不会“不好管”?会不会“不按剧本走”?会不会“在你需要他们冲锋时选择退出”?

但问题在于,董明珠把这种不确定感,套在了“身份”上。

她说“不信海归”,可实际上,不管是不是海归,如今的年轻人都更注重表达自我、讲究职场公平、拒绝盲目服从。这既出现在海外留学生中,也同样存在于国内高校优秀毕业生、民营企业普通打工人、甚至格力内部的基层员工身上。

“海归”的标签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一类人代表的是新一代职场逻辑:我愿意为企业努力,但也想看到透明的机制、公平的回报、尊重的文化。

这种新逻辑,正在冲击传统“唯服从论”的用人观,也让曾经靠“培养”就能实现忠诚的那套做法,慢慢失效。

董明珠的不安,是对年轻人不再被“话术”感动、不再接受“福报叙事”的不适应。她想要的是“稳”、是“能熬”、是“能配合”,但现实是,年轻人更看重“能不能实现自我”,而不是“能不能赢得上司的认可”。

这不是海归的问题,是职场文化正在变化。

03. 为什么公众不能接受?因为这是一次信任危机。

董明珠说“海归派里有间谍”,问题不只是刺耳,更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整个群体的信任投下阴影。

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超656万人,且大多数选择回国发展。2024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人数同比增长20%,是2018年的两倍。

这批“被怀疑”的年轻人中,近八成为硕士,2.7%为博士,广泛分布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关键行业。他们不是“特殊群体”,而是用实打实能力参与国家建设的人。

企业抢着要他们:海归平均起薪超1.5万元,外贸经理可达1.8万元。他们背后,是数百万个新增岗位、数千万纳税额和数不清的创新成果。

真正的国家安全,依靠制度与技术保障,而不是“标签式怀疑”。

真正的社会稳定,靠机制筛选个体风险,而不是情绪绑架群体名誉。

不能因为一滴墨水,否定整杯清水;更不能让极端案例,成为误伤整个留学生群体的理由。

对他们而言,接受合理的制度监管,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而作为长期为国家输入智力资源、承担文化桥梁角色的群体,他们同样应当获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全球安全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技术外流等问题的确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挑战。公众对“人才流动”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患提高警惕,并非全然不可理解。

正因如此,社会更需要依靠制度性的筛查、专业的流程与清晰的边界来解决安全问题,而不是诉诸于情绪化的标签和不加区分的群体怀疑。

换句话说,真正的安全,不是建立在广泛的怀疑之上,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治理能力之中。

04.

董明珠是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却也是一位在言论边界上屡屡试探的公众人物。

她可以选择格力的用人标准,可以打造自己信任的企业文化,但她不能动辄给群体扣帽子。

当你一次次在公众面前打碎自己塑造的年轻形象、当你一次次因为“信不过”而将个体失败上升为集体问题,你就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人们对你判断力的信任。

年轻人不是谁的棋子,也不是谁失败战略的替罪羊。

他们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

董明珠,请为这次失言道歉。

不是因为你不能表达偏见,而是因为你忘了:权力之上的话语,本就该慎重三分。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