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以电商物流闻名的巨头,带着“零佣金”“品质外卖”“骑手五险一金”等关键词,一头扎进了原本由美团和饿了么主导的市场。
2025年的春天,外卖行业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玩家——京东。
这个以电商物流闻名的巨头,带着“零佣金”“品质外卖”“骑手五险一金”等关键词,一头扎进了原本由美团和饿了么主导的市场。
这场看似突然的跨界,实则酝酿已久,它不仅搅动了行业的固有格局,更像一条鲶鱼,逼着所有人重新思考:外卖的尽头,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2025年2月11日,京东外卖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计划,宣布在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长期佣金率也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3%。
消息一出,餐饮圈炸开了锅。一位连锁餐厅老板算了一笔账:“过去在美团卖一份凉皮,平台抽成后利润不到7元,但顾客得花13元。现在京东不收佣金,商家能多赚,顾客也能少花钱。”
看似“突袭”的背后,是京东长达三年的布局。早在2022年,京东零售前CEO辛利军就曾放话考虑进军外卖。
2024年,京东低调试水咖啡、快餐连锁品牌配送,但未激起水花。直到2025年,京东终于亮出底牌:依托达达的130万骑手池和京东物流的仓配体系,以高频外卖为入口,撬动即时零售的万亿市场。
京东的入场,像极了当年滴滴与美团的“烧钱大战”。首单立减、满6减5、PLUS会员专属补贴……
用户端的“百亿补贴”简单粗暴,日订单量在40天内从百万飙升至500万单。
北京白领小李说:“同样的奶茶,京东便宜5块,配送还快,谁不心动?”
但补贴的副作用也很快显现。
1月降低补贴后,京东外卖日单量一度暴跌至2万单。
这暴露了互联网行业的经典难题:用户因便宜而来,也会因涨价而走。
京东的解法是“品质化”——只允许有实体店、大众点评评分3.8分以上的商家入驻,并推出“透明厨房直播”“冷链配送”等举措。
一位宝妈感慨:“以前点外卖总怕遇到‘幽灵餐厅’,现在京东连后厨都能看,确实放心。”
比起价格战,京东更狠的一招是“骑手保障”。2025年3月1日,京东宣布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社保,兼职骑手也有保险,成为行业首个“吃螃蟹”的平台。
这一政策直接击中了外卖行业的长期痛点——全国745万骑手中,80%是兼职,多数连劳动合同都没签,更别提社保。
53岁的刘从江是京东物流的“001号退休快递员”,每月能领4392元养老金。
他的故事被京东反复提及,成了招募骑手的活广告:“在京东干到退休,有房有医保,心里踏实。”
不过,现实远比故事复杂。京东目前仅覆盖数万名全职骑手,而美团随后宣布跟进社保计划,但具体细则尚未落地。
一位骑手苦笑:“外卖这行,跑单才是王道。社保再好,单价低了也白搭。”
面对京东的攻势,美团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4月15日,美团推出“闪购”业务,主打30分钟送达的数码、美妆等商品,宣传片里一句“你的东东”被解读为嘲讽京东物流。
这场商战早已超越外卖范畴——美团闪购日单量突破1800万,渗透到京东的3C腹地;而京东则用外卖牵制美团,延缓其在即时零售的扩张。
更深的博弈藏在流量与生态里。京东需要外卖的高频消费激活用户,再将流量导向生鲜、3C等高利润品类,美团则试图用“万物到家”的概念,把外卖用户转化为零售客户。
这场战争没有边界,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他们争夺的不是一顿饭,而是用户打开手机后的第一选择。”
零佣金政策让中小商家看到了曙光。成都一家川菜馆老板算过账:“美团抽成25%,京东一分不收,一年能多赚十几万。”
但入驻门槛成了新问题——京东要求实体店资质和3.8分以上的评分,许多夫妻店被拦在门外。
一位快餐店主抱怨:“我们评分只有3.5,但味道不比连锁店差。平台这么卡,还不如继续给美团交‘保护费’。”
另一方面,连锁品牌成了最大受益者。瑞幸、汉堡王等快速入驻京东,甚至推出独家套餐。瑞幸区域经理透露:“京东用户消费力强,客单价比美团高20%。”
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让京东外卖的品类集中在快餐、奶茶,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却也保住了“品质外卖”的标签。
京东外卖的崛起,揭开了行业变革的序幕。佣金下降、配送加速、骑手权益提升……这些变化最终惠及了每一个参与者。
但挑战依然严峻:用户习惯难以扭转——美团日活超2000万,京东仅500万单。
物流成本高企,而盈利模式仍是未知数——刘强东内部要求“利润率不超过5%”,但烧钱能撑多久?
或许,答案早已藏在京东的野心里。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外卖不是终点,而是撬动本地生活的支点。”
当你在京东点一份奶茶时,页面下方弹出的可能是急需的充电宝或感冒药,30分钟送达。这种“万物皆可即时”的生态,才是巨头们真正的战场。
在这场资本与战略的博弈中,普通人看到的是更便宜的外卖、更快的配送和更安心的保障。南京一位骑手说:“以前超时一秒就扣钱,现在京东免单,压力小多了。”
上海白领则发现,下午茶的选项里多了几家精品咖啡馆,“贵了几块钱,但吃得更放心”。
来源:李子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