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即人工心脏)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其 1、2、5 年生存率与心脏移植无明显差异。神经系统并发症为LVAD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如何?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即人工心脏)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其 1、2、5 年生存率与心脏移植无明显差异。神经系统并发症为LVAD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如何?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张昊天等进行的研究表明,LVAD植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出血性脑卒中虽较少见但预后更差。
研究还显示,术前高甘油三酯水平为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这项研究共对2017年6月至2024年9月在该中心接受LVAD植入的151例患者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LVAD植入术后 21例(13.9%)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5例缺血性脑卒中、5例出血性脑卒中(症状性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8/人年,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6/人年和0.02/人年。
与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相比,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术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比例更高、术前甘油三酯水平更低,术中同期主动脉瓣置换术比例更高、术中同期左心耳切除比例更低(P均
发生与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病因、INTERMACS分级、既往病史及术前辅助装置应用等均无差异。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甘油三酯水平(HR=0.21)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中位随访508.0 d期间,15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例未遗留后遗症,3 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5例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均死亡,其中2例患者因颅内出血相关并发症死亡。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生存率低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log-rank P=0.005)。
这项应用国产LVAD植入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国外目前主流的Heart Mate 3相似,但出血事件显著减少,展现了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研究者推测,原因可能包括我国患者整体年龄较小(中位年龄:48岁 vs. 62岁);女性比例偏少(10% vs. 20%);术前合并症较少;国产泵独特的叶轮和流道的设计。
国际上针对LVAD植入术后出血并发症的预防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降低阿司匹林剂量或停用阿司匹林。
(2)降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
MAGENTUM 1研究表明,在植入HeartMate 3患者中,术后6周逐步过渡至INR目标值1.5~1.9 的低强度抗凝方案是安全的。
(3)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替代阿司匹林。
阿哌沙班等药物能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同时保持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
不过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LVAD植入术后抗凝方案仍处于摸索阶段,考虑到种族人群、泵种类、疾病发病特点的不同,停用阿司匹林、改用低强度抗凝或口服新型抗凝药物是否适合国人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就LVAD植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在该研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患者均未行左心耳切除术,为防止无法确切估计HR及回归模型估计不准确,该因素未纳入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但由于术中同期行左心耳切除术患者(28例)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推测同期行该术式是可能会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显示,术前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低。不过此前鲜有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可能防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低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反映能量储备不足,提示潜在代谢适应机制。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女性,既往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同期进行心脏手术、增加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感染、高血压、INR不达标等。术前应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控制危险因素。
另外,术中减少主动脉钳夹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是降低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血压管理也是关键因素,建议术后血压控制在
感染可引发凝血功能紊乱,进而增加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的风险。早期发现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研究者指出,虽然该研究未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抗凝水平显著相关,但考虑到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研究,不论如何,术后患者仍需定期监测 INR。
来源:张昊天, 周星彤, 尹泽琳, 等.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4): 359-366.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4.007【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